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道德黑客"根本上不同于黑客,其行为准则、技术规范也不同于一般的"黑客道德","道德黑客"意义下的"道德"不同于"次道德".这些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现代性"伦理世界"的新可能.因为,"道德黑客"颠覆了一个"无恶"的伦理世界的理论构想,现代的"现世"伦理世界是一个"有恶"的世界.于是,相关的转变在于,一个"有恶世界"中的伦理价值诉求,一方面,有恶世界中的"扬善"与"求善"成为"伪善",伦理沦为"释恶"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伦理学的首要目标是"抑恶","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扬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夫妇关系的存在形态经历了从原始和谐的自然组合状态到道德意义的高度浓缩状态,"举案齐眉"的出现成为儒家文化关于理想夫妇关系的形象表达,是对安于"妻位"者的称颂,其文化的深层意蕴指向男权社会中女性独立人格所遭遇的贬斥和漠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 ,焦循是以仁与礼作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 ,两者统一 ,融为一体 ,组成社会的人伦关系 ,从而形成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分明的等级秩序 ,又具有相互和谐、人与人爱的伦理模式。而这种模式虽有重建天人之学的愿望 ,但焦循在其论证过程中仍以易学的“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为指归 ,这说明焦循是通过易学来阐发他的道德理想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伦理学家历来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可删繁就简,无非四说:天赋道德观、先验道德观、社会契约论、社会实践说。由于道德根源的形而上地位,它们使得不同的道德类型体系表现出种种差别和特点,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蕴。中国人,无论华章或俚语,常以“天”为话题,它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建设中,道德建设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必须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之下,梳理过去道德建设和教育的思路,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吸纳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求真务实的新型道德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1 .站在战略高度看待当前的道德问题道德可以强国 ,亦可毁国。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定 ,经济增长的势头还不够稳健 ,这背后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道德问题。制度经济学、经济文化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都充分表明 ,任何一个作为时代标志的盛世经济 ,都离不开以一定主体道…  相似文献   

8.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再度审视《孝经》,从道德价值、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孝的观念与对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孝经》之孝道观在政治上的影响和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指向,探讨发扬经典蕴涵的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曲沛 《世界文化》2000,(1):30-31
一个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女孩,便开始涉猎社会道德和妇女解放的问题,这在1885年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0.
本依照社会主义价值观,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西部大开发进行道德评价,从“追求‘人人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维护世界和平”三个层面阐明了西部大开发具有很大的道德价值:为西部地区人民创造了机会平等、财富平等的社会条件;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进而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进而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版全本《马克·吐温自传》中,与盗贼有关的词汇频繁出现,如"盗贼""小偷""偷窃""防盗铃"等。它们集中出现的几个片段或幽默风趣,或无可奈何,或怒火中烧,尽显马克·吐温单纯善良、浪漫风趣、幽默乐观的个性特征。然而总是遇人不淑也给吐温及家人带来诸多困扰,使他忍无可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镀金时代"盗贼猖獗、道德沦丧的社会状况。福尔摩斯式智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暴力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的特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80后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司马迁道德观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其所《史记》中,对道德的论述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总结了从三代至秦汉道德产生与变迁的历程,也揭示了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对我们理解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家训文化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从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帝范》发展到宋以后的《袁氏家范》以及范仲淹的《义庄规矩》、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曾国藩教子书》等等。这些《家训》瑰宝,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重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辛怡华 《寻根》2012,(4):4-6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道德学说形成时期,在此之前的殷周时期,虽然已经产生和存在着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朱熹心性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从哲学本体论上提出以“性”为载体、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基本内容的先验的本体论证明,为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提供哲学上的论证。本文由此分析了朱熹的人性发生论及人性中封建道德品性的至上性、本体性、泛众性特点,指出朱熹“心性论”是将形而上先验之“性”(即“四德”)与人类社会中形而下的纲常伦理(“三纲”)有机结合,使以“心性论”为核心的本体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有伦理意味的思辨体系,由此改变了汉代儒学“天人合一”的粗陋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元价值的冲击,道德问题和道德信仰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热议。传统道德信仰受到"文革"后期对神圣化的解构和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对物的崇拜的遮蔽的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却是后知后觉、缺乏正确的应对。其原因在于理论上未能给予人们形而上的回应,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的生活?人为什么要信仰道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当下道德信仰建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2004年3月18日,当代知名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哲学所邀请,就当代如何发展繁荣中国哲学,结合历史、时代和现实,在该院作了题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演讲.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国人道德信仰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由于传统道德信仰体系的崩溃,重建国人道德信仰体系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以佛教、基督教来解决国人道德信仰的努力因不符合中国国情很快失败。出于抵制基督教以及对传统化的卫护,以昌明孔教为宗教的国教运动亦应运而生,希图规复国人的道德信仰秩序。新化运动则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并成为国人的信仰。但国教运动和新化运动也都没有解决国人道德信仰重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