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范跃华 《晋图学刊》2014,(3):50-52,58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种实现形式,与其他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中区县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可能会出现功能退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衍又名陈石遗,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刻书家。他以“石遗室”之名刻印自己及家人的著作,人称石遗室刻书。梳理陈衍石遗室已出版和现存文献的种类与内容,与三明学院图书馆存藏的陈衍石遗室雕版进行比对,理出不同之处,分析阐述其中原委。石遗室雕版弥补了文献不存的缺憾,是补充与完善现有《石遗室丛书》目录和石遗室刻书目录的原始实物档案资料,亦为陈衍文献整理与相关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它传承至今极为不易,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京师通俗图书馆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力倡导社会教育的背景下创建,其建成开馆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发展历史上一种新的图书馆类型即通俗图书馆的出现。京师通俗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实施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其开放促成了《通俗图书馆规程》的颁布,并为民国初年通俗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浙江图书馆的版本庋藏与雕版印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雕版印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浙江图书馆在百年发展史中雕版印刷《浙江通志》、《章氏丛书》、《嘉业堂丛书》等诸多书籍,至今珍藏版片239种,15万块,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6.
论图书馆管理大趋向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最近一些年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然而 ,正如黄俊贵先生所言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表现不仅是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落后 ,更为严重的是管理思想的落后。管理落后成了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 ,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 ,加强对未来图书馆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也将变得越来越迫切 ,越来越有意义。笔者出于一种对过去图书馆管理实践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愿与同仁们一起探讨未来图书馆管理方面的某些趋向。首先是我认为图书馆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其萌芽于何时,没有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以人工抄写复制的成本越来越高,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出版技术的产生。与此同时,技术的积累使雕版印刷出现成为可能。在南朝时期,雕版印刷萌芽。南齐时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梁朝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能出版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的背景因素、历史意义之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沈占云 《图书馆》2006,(1):24-26
20世纪20年代,我国图书馆的发展,逐渐从传统藏书楼模式,转变成以新式图书馆的经营管理方式服务大众,新兴的公共图书馆有如雨后初笋般繁荣。图书馆事业从萌芽到发展,是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的背景因素,协会创建及所做的工作,给日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近代出现了图书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服务与阅读推广宣传方式的不断成熟,各地图书馆纷纷设计公布了能够代表自身建筑或品牌的IP形象。由于IP形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故国内外图书馆界对其研究较少。文章调查了我国部分图书馆在新媒体平台公布的IP形象,分析了我国图书馆IP形象的构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中图书馆IP形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中期在帝国主义入侵后,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西方文化随之传入。清代前期、中期,仍是以雕版印刷为主,并在试验采用各种活字来印书。  相似文献   

11.
<正>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图书馆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事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面对现实,我们"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邓  相似文献   

12.
朱美亚 《兰台内外》2020,(13):65-66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构建时,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自身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为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京师图书馆是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其创建意义重大。在其创建过程中学部作用至为关键,其表现有奏设京师图书馆;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章程;征调图书确立馆藏基础等。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应恢复图书寄存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寄存是我国早期图书馆所开展的一项工作,其特点是,鼓励民间藏书者将其藏书寄存于图书馆,并通过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以此实现了私人藏书的社会化利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但恢复开展传统的图书寄存工作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凡例的形成,是一个形式上逐渐独立、内容上逐渐聚合的过程。汉人书序中已有零散的有关编例的文字,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序言与例言结合的序例,隋唐之际例言逐渐独立,至唐代中期最终出现成熟的凡例。凡例在形式、内容和位置上具有区别于序、序例等辅文的特征,其始于唐,兴于宋。宋代有凡例的书籍以经史为主。其中,经部以经书、韵书为主,这主要得益于科举社会的确立;史部以编年体史书为主,这与编年史的中兴密切相关。此外,校勘活动与雕版印刷的兴盛,则从整体上推动了凡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种,须承担特定的义务。义务与权利须对等,所以图书馆有其特定的权利,"图书馆权利"这一称谓成立。ALA的《图书馆权利宣言》宣明的是图书馆职业集团的职业立场和职业责任。维护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权利的基本目的。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实现其使命的法律基础。在我国,图书馆权利研究有必要继续深入。ALA和IFLA的维护知识自由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乃学术界的缺失所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现了倡设家庭图书馆的提议,三四十年代舆论时有跟进,这对推动家庭图书馆的付诸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倡设之文,舆论界还对其设置开展研究,提出了许多设想,包括场地、图书等,全面而具体,颇有指导意义。伴随着家庭图书馆的宣传与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的创办随之推进,沈仲俊所办沈氏图书馆、梅必贤所办梅氏图书馆、韩古农所办家庭图书馆等就是代表。在今天看来,民国时期家庭图书馆探索,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地铁图书馆。论文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四个城市的地铁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其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详细剖析了地铁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地铁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提出解决对策,希望给我国地铁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立馆之本,也是图书馆最主要的工作,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与自身提供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服务过程中,总有一些偏离本身职能的现象出现,对这些普遍现象的理性分析与探讨,正是本文欲涉及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20.
论图书馆体制改革中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现了图书馆参与自身管理体制变革的新现象,这是我国图书馆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图书馆主体意识必须以我国图书馆现时的实践探索为客观基础,同时树立起内容和形式并重的内容观和全面的效益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