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志目录,是东汉班固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撰的《七略》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关于《汉志》收录文献情况,该志篇末称:"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涉及到"家"的概念和数量,本文拟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三部官修目录类列小说家文献的特点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目录,它的体例基本承袭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是以以上二书为蓝本的。而《别录》、《七略》又是我国最早的图书总目,是自先秦至汉代所有图书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记录,但已遗失。所以,能反映汉以前图书文化遗产面貌的只有《汉书艺文志》,它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是昭然若揭的。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一、《汉志》对医经与经方的整理著录方法据《汉书·艺文志序》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威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其中专门提到待…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在书籍著录范围及目录体系上继承了《七略》,但在注文、序文、排序归类等方面有所修正和创新,它第一次确立了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体例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书目的编纂传统,就是多由政府直接选派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任职。《汉书·艺文志》(以下称《汉志》)的前身《七略》,就是汉成帝亲自任命刘向、刘歆以及尹咸、任宏、李柱国等专家编定的.由于政府的力量与专家的学识,使得这部书目不仅  相似文献   

6.
一《墨子》书,西汉成帝年间,刘向曾予整理;而任宏领校兵书,亦曾涉乎《墨子》。故刘歆作成《七略》,将前者著录在《诸子略》,后者著录在《兵书略》。班固承《七略》而为《艺文志》,在《兵书略》"兵技巧"类谓"省《墨子》重",而在《诸子略》"墨家"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①。东汉时,《墨子》篇数有变化。高诱注《吕氏春秋·当染》云"墨子名翟,鲁人,作书七十二篇",却又于《吕氏春秋·慎大览》注  相似文献   

7.
严正 《图书馆界》2005,(3):22-24
小学类文献在我国古典目录学的著录中大多附列于经部,自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以来大凡官修、史志目录中小学一类,莫不附入经部,私家著薄录之书,也多依此例。《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类文献凡十家,十二种,四十五篇,大多数已经亡佚。通过考辩笔者认为《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类文献全部是字书,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史籀》至扬雄作《训》一篇七种皆为古今字体之书,包括周之《史籀篇》(大篆),秦之小篆,汉之隶书、草书以及应用诸体。《别字》以下五篇为解释古今字之异同,说其读、言其义稍微带有训诂、训释意味的字书。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班固注及颜师古注是探讨刘向有没有为每一部书都撰写"书录"的重要依据.班注和颜注不因书籍的有关信息较易考知、著者在书籍题名中为全称或者书籍著者为汉人而不做注释等原则和义例,可以证明刘向没有为每一种书籍都撰写"书录",并旁证刘向为《诗赋略》等所撰"书录"较少.进一步考察可知,刘向也没有为《中庸说》等多种书籍撰写"书录".  相似文献   

10.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文献目录学理论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新理念.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规模空前的隐性书目文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参考司马迁<史记>和利用刘歆<七略>的产物,班固参考<史记>而闭口不谈,乃是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13.
李佳宇 《兰台世界》2017,(7):115-117
西汉刘向受诏主持中央藏书的整理工作,为各书写定叙录,而这些叙录被另编一书成为《别录》,时间应该在郑玄之前的东汉时期,原因有三:一者,距刘向时代最近的《汉书》并未提到《别录》一书;二者,阮孝绪《七录序》关于《别录》的叙述存在疑点;三者,《别录》一书在郑玄时才见录于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4.
图书的计量单位,在书目著录中要求统一。而古代书目,《七略》以下,不统一的不乏其例,类归起来,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篇卷并用。首创其例者,《七略》,其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承之。从其例者,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铁大昕《补续后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顾槐三《补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等。  相似文献   

15.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主持校书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来学者对二目多有研究,但是对于二目的编撰者和成书先后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从二目编撰过程和分类继承的角度考辨《别录》成书当在《七略》之后。  相似文献   

16.
刘向、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奉诏对当时全国的图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刘氏父子等在校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校勘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刘氏父子在校书时编定的《别录》、《七略》奠定了古代图书目录编辑的基本框架,他们整理群书的经验和《别录》、《七略》对后世书籍的校勘、目录的体例和分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读“书话”一直是我的读书旨趣之一。自汉代刘向父子受命校书秘府,著为《别录》、《七略》,其后班固据以纂成《汉书·艺文志》之后,三国两晋而下,唐宋明清以来,各种书目著录相率而出,书话著述应运而生,蔚为大观。由志目而为题跋,而为近之书话,著述体裁递相嬗变,盖因风气之所使,亦为古今文人援笔意气之不同;然惟书  相似文献   

18.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9.
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汉书考异>中,认为<汉书·艺文志>"礼类"著录的百三十一篇<记>是<大戴记>与<小戴记>之和,可是,通过分析二戴<记>的材料来源、比较二者篇数及内容,发现钱氏的说法是有失允当的.  相似文献   

20.
刘光■《前汉书艺文志注》以先入为主的今文经学思想为宗镜,借注解《汉书·艺文志》宣扬公羊学思想,且极性能事诋毁刘歆,认为古文经系其伪造。总体而言,《前汉书艺文志注》是为了承继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余绪,而非为目录学起见,因此目录学建树无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