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品读东坡     
东坡仙逝虽久,自有他的诗、词、文、赋流传千古;苏轼仕途失意,可在文学上是集大成者;子瞻幻想超脱,却摆脱不掉儒家思想的积极济世。其实,苏轼在政治上之所以失意,不善权术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正是他的文学才能毁了他的政治前途。苏轼的不幸就因为他太有才,因为他身兼诗人和政治家两种身份且混为一谈,即用一颗诗性的率性、自然之心去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不卑不亢,在渐进与保守、变革与守缺、主流与一己的选择中,他波澜不惊,以一贯的执安身立命,其政治品质和自由精神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深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3.
浅谈苏轼的世界观王治业一据史料记载,苏轼初次进行科举考试,就上了二十五篇《进策》,这些文章代表了苏轼当时的政治主张,在《策略》中,他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观点虽然是从维护宋王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但从这里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4.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面临坎坷曲折的仕途遭遇,没有沉沦,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是积极进取的“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和“超然物外”的“超然”思想影响了他,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取得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坎坷,政治上屡受打击,曾经下狱,而且一贬再贬,最后在晚年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岛。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是一个乐天派,并不认为生活是苦难的,他享受人生,以达观的心态观照生命,时时能获得某种超越。他常常从政治的漩涡中,从公务的繁忙中,抽身出来,贴近自然。清风明月,花草鱼虫,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都成了他吟诵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命运新论这一透视角度,从苏轼的情感命运和政治命运两个主要方面阐释和论证苏轼的悲剧性命运,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优秀文人悲剧性命运的某种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都有“儒道合一”的特点,“达时则儒,穷时则道”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政治命运的真实写照,苏轼也不例外。作为儒家文化所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苏轼同样逃不脱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兼善天下”同样是他无可逃避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9.
迭遭贬谪使苏轼溶入了现实生活,根植于社会实践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政治受挫,思想成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贬谪是"根",文学成就是"果",贬谪促成了苏轼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管仲、伍子胥、士燮是春秋时代的名臣。苏轼对管仲的评论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在充分肯定其政治军事才能及成就外,还对他的为人做了批评;对伍子胥的评论主要从人情人性出发,充分肯定了他为父兄复仇的合理性;对士燮的评论则主要是赞扬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1.
浙江遂昌长濂村人郑秉厚,为官16年,心系百姓,权为民用,治行显著;性格耿直,秉笔上疏,抨击权贵。政治上主张皇帝要“坚立志以隆德业”,“慎纠劾以造就人才”;经济上提出“议赋役以齐一国法”,“清铺行以厘积弊”等主张。他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吏,一位敢言敢谏的言官。  相似文献   

12.
有着补天救世情怀的思想家崔突,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健将。他揭示了皇权衰微、诏书桂壁的现实,提出了遭时定制、中兴改革的主张,讲究考绩用人、择贤久任,呼吁任贤使能、贤人治国,建议增益俸禄、以求廉洁等,其政治思想在东汉末年及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4.
诗人王令一生生活贫困,属于城市贫民。王令一生虽未旅仕途,但对政治并不漠视。其诗歌《原蝗》、《梦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想象,借蝗灾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和对百姓血汗的无尽压榨,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明初有大批汉人甘为元朝遗民,戴良最为典型。他忠于元廷,力图复元,事不可为后隐居四明,以诗文抒发黍离之痛。朱元璋召其入京,坚辞不就,终死于京师。其气节令人钦佩,其诗文亦卓有成就,后人于此多有研究。但是关于他死亡的具体地点与方式,史志记载及后人叙述多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已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文章对有关戴良之死的历史叙述进行考索,力求还原历史,揭示戴良之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寓的忧乐情怀,既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范公一生行为的准则。范公为人,节俭好施留芳名于世;为官,始终以兴利治弊为己任;为文,借言励己勉人,超越个人忧乐。透过范公为官历程,追溯其为文初衷,便能领悟:官品、文品皆人品。  相似文献   

17.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珂是抗金名将岳飞之孙,一生著述甚富。岳珂自少年时起,就喜好诗文,又因其岳飞之后的身份,而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照顾;出仕之后,曾长期任职于镇江,与汇聚于斯的辛弃疾、刘过等名家以及黄机、王迈等少年才俊都有来往;晚年居九江时,来往亦以文人居多。这些作家有的长于诗词,有的长于散文,对岳珂的创作和思想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18.
许承尧先生一生坎坷而丰富:末代翰林、故里兴学;立志报国、政坛起落;文物收藏、笔耕不辍;造福桑梓、关注民生。他在诗歌、文献收藏与整理、书画艺术、文物鉴赏与收藏、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对于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承尧先生一生坎坷而丰富:末代翰林、故里兴学;立志报国、政坛起落;文物收藏、笔耕不辍;造福桑梓、关注民生。他在诗歌、文献收藏与整理、书画艺术、文物鉴赏与收藏、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对于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在四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五次任"布政使"一职。在每次的任期内,他都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体察民情、承宣政令、教化于民;励精图治、救灾患、与民生息,殚心为各省筹划财政;廉洁奉公、正身立朝、重视教育、为民兴利,政绩斐然,成为清代勤政廉政的楷模。他的这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愧为"一代良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