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组织和专业引领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比,校本研修的研究味更强,教师的研究者地位也更突出,强调教师将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研究者转变。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教师的主体性,研究者是教师;二是内容的校本性,研究的内容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校本教研内涵与特征可知,教师的“自我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根基,学校如何推动校本教研工作并依托校本教研来提高办学质量,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的“自我研究”。  相似文献   

3.
谁是研究者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活动,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引导下,通过校本教研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关键领域曾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强调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即校本教学研究,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校本教研可以全面提高教师  相似文献   

5.
但友文 《科学课》2009,(5):46-47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办学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一种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6.
谁是研究者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活动,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引导下,通过校本教研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关键领域曾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强调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  相似文献   

7.
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校本研究是指“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最初在英美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的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校本研究开始引入我国。目前有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校本研究以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基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出于问题但源自实践。作为学校自身资源中最优质、最具发展力的人力资源,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提高综合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校依托教研,加强管理,靠韧劲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师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贯彻新课标以来“,校本教研”呼唤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促使“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下面结合目前校本教研的探索情况,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性、校本教研的价值与意义及校本教研的策略等作深入的探究。一、校本教研的概念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有四层基本含义:(1)研究教学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2)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师生的共同…  相似文献   

12.
校长正确的办学理念离不开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长期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者、指导者、参与者。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  相似文献   

13.
<正>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目的,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在这里,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就可以抓住校本教研的契机,更好地凸显校本研究特色,提高其有效性的同时促进教  相似文献   

14.
孙万福 《考试周刊》2014,(19):154-154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之一,也是衡量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校本研究在英美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此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就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而言,更多体现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样式,也就是将教科研究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校自身的资源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自身资源和办学特色为本.为促进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理解这一概念,应着重立足于“校本”二字:校本教研以学校的实际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重在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如何改进学校的工作,提升学校的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成了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研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本培训是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之一,构建科学、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意义。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以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特色的发挥、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进行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全面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于从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由于受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实践丰富性的影响,在选择校本培训时提倡综合运用和有效发挥各种培训方式的作用,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吕雯慧 《贵州教育》2005,13(22):29-30
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校本研究是指“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最初在英美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的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校本研究开始引入我国。目前有许多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以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我国校本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刚刚起步,许多学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的效果不理想。我在这里收集整理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进行校本研究的成功案例以飨读者。 一、案例 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听三年级的一个单元的语法课时发现:孩子好像弄懂了  相似文献   

20.
校本·人本·师本·生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的基本内涵有三:1.“为了学校”,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2.“在学校中”,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学校的问题需由全校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解决;3.“基于学校”,教育工作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出学校的活力。校本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校本管理、校本德育、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的基本目标是: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人本,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