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的对外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正是在这个苏联称霸世界野心高度膨胀的时期,苏联耗尽了国家全部发展潜力.在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霸全球的竞赛中,显露出种种不可避免的败北迹象。文章开刨了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背景出发.分析其扩张性对外政策的成因,进而看它对苏联国内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问题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耐普曼"阶层最终消亡,"耐普曼"消亡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定型,苏联社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逐步固化和僵化,苏联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也逐步固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3.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耐普曼"阶层最终消亡。"耐普曼"消亡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定型,苏联社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逐步固化和僵化,苏联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也逐步固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制定了新宪法,统一了立法权,确立了最高苏维埃体制,从而消除了苏维埃政权之初立法职权分散、法出多门的不正常现象.这一时期,苏联还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制度,为活跃苏维埃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体制的框架基本定型的时期,后来的所谓改革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修补和完善,总体上并未超出这个框架(戈尔巴乔夫后期除外).  相似文献   

5.
苏联新阶层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其中的部分人是由原来的体制边缘阶层演化而来,部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在苏联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财富获得的独特性质,导致其政治认同上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制度变革的愿望和动力,因此,苏联新社会阶层中的许多成员认同市场经济体制和资...  相似文献   

6.
本刊(1987年第4期)登载过苏联教师—实验家的第一次座谈会纪要《合作教育学》。现在把它的两个续篇,即第二次座谈会纪要《个性的民主化》和第三次座谈会纪要《进行更新的方法》摘译如下,以使读者能跟踪考察苏联“合作教育学”这个新流派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7.
陈建兰 《天中学刊》2006,21(4):10-14
苏联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其族群意识的变化:列宁时代与斯大林前期实行向落后族群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导致非俄罗斯族群族群意识的增强;而在斯大林后期至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失误带来了各族群族群意识的增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则导致了族群意识迅速向民族主义的转变。而苏联各族群族群意识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众政治心理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衰退、政治价值观出现偏差、政治信任崩塌等消极现象,影响了苏联的政治环境,导致苏联思想意识领域混乱,政治环境恶化,政治参与大爆发,推动并加速了苏联剧变。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74年的历史中,勃列日涅夫时期往往受到人们忽视,被认为是一段无所作为的被应区的岁月.实际上,它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令全世界吃惊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90年代的苏联剧变,只是这一时期所积累的各种问题的爆发而已,它是理解90年代初苏联剧变的锁钥所在.尤其是它的意识形态,不仅特点鲜明,而且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刻的直接的原因,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研究动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必要首先从总体上对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了解,而为此又必须把勃列日涅夫时期放在苏联历史…  相似文献   

10.
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澳门的社会结构出现变动。现代社会主体阶层的雇主与雇工,以及知识阶层的不断成长,共同推动了澳门结社形式的变化,由商人主导的世俗性慈善社团与保护其利益的商会组织,由雇工阶层主导成立或经行会改组成的工会组织,以及由新兴知识群体创办的知识性社团组织,共同构建成了此一时期的结社新图景。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能源战略演进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了制定和完善本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工作。俄罗斯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级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其能源战略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全球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制定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尽管俄罗斯联邦面临的是与原苏联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但原苏联时期的国家能源政策依然构成了现今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某些客观物质基础。在对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的能源战略进行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认知俄罗斯(苏联)能源战略模式的演进方式和阶段性特点,将不仅有助于我们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展开对现实能源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可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卖官做为一种特殊的选官形式,自秦汉至明清无朝无之,而灵帝卖官因其空前性又时常被世人提及。灵帝朝的现状、灵帝少年遭遇及其生母的影响导致灵帝朝规模空前的卖官现象的产生,如此规模的卖官给灵帝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明代自嘉靖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人们的价值观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文学界广泛兴起了一股尊情思潮。文章通过阐析明代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和清代傅山、袁枚的唯情主义,以期揭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语境、内在本质以及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田文镜及雍正朝的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镜是雍正朝著名的“模范督抚”。康熙末雍正初的政局为田文镜的升迁提供了契机,田文镜为雍正的“严猛”政治树立了典范。“清官”加“酷吏”是田文镜一生的真实写照。田文镜的起用、升迁是雍正朝吏治的一个缩影,而雍正朝的吏治又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6.
宋代王安石的绝句《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即有争议,主要存在3种观点:(1)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赴京途中;(2)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返江宁途中;(3)熙宁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赴京途中。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及《宋史》记载的史实来分析,只有熙宁八年春二月王安石再任宰相,才是该诗的写作时间;阐明创作时间有助于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翻译科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翻译科开始于雍正年间,但雍正年间只有翻译童试、翻译乡试,乾隆年间才开始有翻译会试。嘉庆之后翻译乡会试才正常化。翻译科分满洲翻译、蒙古翻译、宗室翻译,其中以满洲翻译为主。满洲、蒙古、汉军均可参加满洲翻译考试,而只有蒙古人才允许参加蒙古翻译考试。嘉庆之后,宗室翻译停止举行。道光之后,蒙古翻译停止举行,仅有满洲翻译。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散文名家刘开享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为桐城派中后期散文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于他的生卒情况,研究者多依据方宗诚或姚元之之说加以推算,将其享年定为四十一岁或者四十岁。根据刘开本人的行踪自述及其友人诗文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刘开乃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其享年实为三十六岁。  相似文献   

20.
土司制度在丽江地区设立之后,木氏土司政治势力日益发展壮大。为了稳定既有的权力格局,巩固与发展在当地的统治,木氏土司以联姻的方式与周围的土司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这不仅调节了联姻土司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木氏土司的势力范围,还巩固了其在滇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增强了与中央王朝政治博弈的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