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临沂人。博学工词章,开元进士。玄宗时为平原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他首举义旗声讨,河北十七郡,纷纷响应,被推为盟主。平乱后,迁刑部尚书。代宗即位,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颜鲁公。  相似文献   

2.
王翠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03-104
安史之乱时期李唐政府财政困难,唯一能够大量迅速增加的收入只有盐利.平原太守颜真卿在其辖区内即推行盐的专卖政策.这是李唐政府后来盐税之滥觞.对颜真卿盐法推行的背景、条件、过程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略谈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赵敬之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他博学精词章,善正行草书。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被宰相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他为人正直,有正义感,以义烈闻名于时。他忠君、爱Uil,积极约Z护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静 《黑河教育》2013,(9):78-78
笔者从小就学习颜体书法,当时觉得颜真卿的字很有神韵,粗壮而不笨拙,刚毅而不呆板,颜真卿的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古代著名书法家都是在学习颜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后,了解到颜真卿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人品和书品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始学习书法要从学颜开始。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  相似文献   

5.
正唐颜真卿书。墨迹本。文稿是为祭奠死于安禄山之乱的侄子季明写的草稿。此帖笔笔奔放道劲,字字雄强凝重,作者无意于书,信手万变,全帖沉郁勃发,超凡入圣,悲愤痛切之情跃然纸上,是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书法作品。元代鲜于枢评它为天下第二行书,清代阮元认为"此帖为行书之极"。  相似文献   

6.
颜真卿,字清臣(709—785年),自署琅琊郡(今山东省东临沂)人。出身于一个世代擅长书法艺术、精通文字学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曾做平原太守,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后世多称他为“颜平原”或“颜鲁公”。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书法大家。他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创造了彪炳千古的“颜体”书风。作为书法家,颜真卿为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书法文化遗产。他的书法作品有端庄秀美、一笔不苟的小楷,有笔力万钧、气势磅礴的大楷,有起伏跌宕、笔墨淋…  相似文献   

7.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3,(10):F0002-F0002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唐代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官初任监察御史,迂殿中侍御史。因直言敢谏,被贬至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后因平叛安史之乱立功,进京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庄重。其书风格,初呈平整端齐,为后世馆阁体之滥觞,晚年书风为之一变,自成一格。横画细且平,竖画粗重雄浑。其运笔多为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故厚重有力,不觉其肥;其书结构风貌,中间空灵,外画紧凑,故松而不散,拙而有神,独树一帜。颜真卿的行书成就也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传世作品较多,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  相似文献   

8.
墨香诗韵     
书法家简介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平原太守,历迁吏部尚书等,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少年时代家境贫穷,曾以黄土画墙学习写字,并勤学不辍。长大后,他的词章沉着,辞令敏捷,文思聪明而书法尤佳。他为官清廉,为人刚正,不喜逢迎拍马,以致76岁高龄时竞被委派去和叛军谈判,为叛将李希烈所害。他的人品、书艺为历代称道,而颜书对后世的影响之深,从“学书当学颜”一说中可见一斑。作品赏析徐金平《颜勤礼碑》是颜真卿60岁时书写的,现藏西安碑林。该碑用笔圆润而苍劲有力,结构宽绰而饱满雄强。横画轻细、竖画粗重的…  相似文献   

9.
一、《安禄山事迹》一书除具有明显的史料价值而外,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史体价值 《安禄山事迹》三卷,唐姚汝能撰。是书以安禄山生平事迹为主线,并汇聚有关材料,对唐王朝由盛而衰之转折点的安史谋乱事等,作了专题始末记述,被学界公认为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10.
岘山在湖州城南2.2公里。岘山一名的来历,据《乌程县志》载:本名显山,晋吴兴太守殷康曾筑亭于其上,名曰显亭。唐避庙讳改为岘山亭。又《寰宇记》云:“山傍郡城,若襄阳大岘,故名。”《释文》“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安定门,即见此山,故名。” 山顶旧有灵慧塔,又有三贤堂,祀太守颜真卿、苏轼、王十朋;有浮碧亭、逸老堂碑。往日榭亭森列,突兀于碧浪湖滨,今均废。现存雄跨亭,元赵子昴(孟頫)书额。唐别驾李适之洼石樽,古迹仍存。今山麓有辛亥革命烈士陈英士墓,1985年国家拨款重新修建,巍峨屹立,更使湖山增色。  相似文献   

11.
罗水荣 《文教资料》2010,(33):88-89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遂导致玄宗逃蜀和长安陷落,把这场动乱的社会危害性推向了严重程度。可以说,潼关之役是当时有重要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潼关失守是由双方军事实力决定的必然结局还是由于唐中央指挥处置失误,历来说法不一。当时的局势,是安禄山所率的主力虽然攻取了东都,但忙于登位大典,并未倾力西向。而其所占之河北郡县又纷纷起而反对叛军,颜真卿、颜杲卿及贺兰进明等人是其代表。特别是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井径,连败叛  相似文献   

13.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负面影响最深的事变之一,而安禄山则是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作为自幼丧父的安禄山,何以能够由社会底层的“牧羊羯奴”很快爬到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高位呢?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唐玄宗的孤独为安禄山的发迹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安禄山圣武年号纪年存留下来的墓志全国只有数方,马凌虚墓志是其中之一,蕴含了有关安禄山叛乱时期的一些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考释以马凌虚墓志为中心,参以史籍和其他墓志材料,对李史鱼、独孤问俗在安禄山叛乱过程中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态度及独孤问俗与马凌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虽酷爱书法,但对书法知识知之甚少。今读《颜真卿》,深有感触,不禁对颜真卿这位书法家心生仰慕之情。我最初学也最擅长的字体是颜体。每次翻开《勤礼碑》,流连于那丰腴端庄的碑文,我便会猜想颜真卿的样子——他一定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吧。可是,走进《颜真卿》,我才发现,我心目中那个颜真卿的形象被颠覆了。  相似文献   

16.
《长生殿》传奇中所描写的作为李、杨爱情悲剧重要戏剧情境的“安禄山造反”不可完全等同于作为史实的“安史之乱”,前者对后者及其相关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即剧本围绕“安禄山造反”,强化了唐玄宗的荒淫昏庸和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强调了乱自上作和奸相逼反的造反成因,突出了结束以昏君奸相为核心的封建罪恶统治政权的客观结果,从而,在客观上显示出了“安禄山造反”一定的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宝三载,李白被玄宗视为“非廊庙器”从长安逐出,政治上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怀着无比怨愤的心情决计遁入方外,寄情山水,无聊地度过了七个春秋。天宝十载,他终于按捺不住报国壮怀的复苏,意欲弃文从军,到边塞去为国效命疆场。可是,当他到了当时“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安禄山所镇守的幽州,却发现安禄山正在大肆招兵买马,准备暴乱。他立刻返回河南,欲向朝廷陈述真相,但听人说,安禄山正深得玄宗宠信,凡弹动安禄山者,不但无尺寸之功,反有杀身之祸。李白忧心  相似文献   

18.
马莉 《语文知识》2006,(3):35-35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率叛军攻入长安,玄宗逃往四川,大诗人王维因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安禄山将他拘于洛阳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下,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叛乱分子为了庆祝胜利,让梨园弟子在凝碧池奏乐。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安禄山的体重有多少斤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跳芭蕾舞的人是谁吗?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超级大胖子安禄山居然会跳芭蕾舞吧?芭蕾舞,这个现代人认为源于意大利的高雅艺术原本是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贵族们在宫廷内观赏的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华美舞蹈。其实,早在1200年前,我国的安禄山入朝谢恩,谒见唐玄宗时,为讨玄宗和杨贵妃开心,跳过一段胡旋舞,应该可以看做宫廷芭蕾的滥觞。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广为人知的文学创作题材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在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故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唐代至清代史书及笔记小说中对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描写,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倾向,在唐五代史书、笔记中,只强调了二人的"母子"关系;宋代逐渐开始将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情节加入其中,二人关系也从政治上的互相依附变为男女情感私欲上的宣泄、满足,艳情色彩越来越重,格调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