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刊中报     
一发表于我校学报 2 0 0 3年第 1期“文学·语言”栏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孟繁华的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及生产》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 0 0 3年第 9期“学报撷英”栏目全文转载。文章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三种格局 :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并分析了大众文化的不同形态与大众文化生产的问题及规律 :现有的文化政策是“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多样化与文化生产规范 ;支持高雅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这是我校学报“文学·语言”栏…  相似文献   

2.
研讨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学者们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必须弄清两大问题:其一,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其二,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者们还就党的十七大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三农”问题、医疗卫生改革、高等教育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纸艺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传统艺术门类。现代文明的强大催化作用促使这古老的艺术门类发生了“现代化”的演绎——角色位移与“后现代”图形语言体系的形成。纸艺抓住当代都市文化发展的新契机,以其丰厚独特的内涵品质跻身于当代都市文化。成为中国当代都市大众文化栽体的新成员与世界当代都市文化传播的使者。纸艺对于当代都市文化发展具有独到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往往是通过电视、网络和畅销书籍这类大众文化载体来实现的。这决定了国学经典如果要传播到民间的意识形态之中,必须要经过适合民间口味的“快餐化”改造。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构成了一个事物的两面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它表现为“文化工业”;而相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它又表现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 ,“文化工业”实质上是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马尔库塞、甚至美国左翼著名学者杰姆逊 ,都对“文化工业”理论有所借鉴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通过现代传媒在社会文化中获得的强势地位,成为支配人们情感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女性精神生活中比较突出的感性倾向的吻合,使得都市青年女性的感情生活在内容要素和表现方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深入关注这一现象,探究女性如何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与心理特点去正确接受大众文化面的影响而避免它的危害,无论是对于青年女性的感情生活,还是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岩的作品制造了一系列“现代都市的传奇神话”,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这些作品满足了大众浅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但作品本身“深层意义的虚无”却是它的致命缺陷。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海岩以其作品实现了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交融,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 ,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 ,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 ,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播现象,脸谱式网络社交凸显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互动中对于符号使用、情感传递与自我表达的关注,代表了身处多元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其社交模式在推进个性文化及网络公共领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于舆论理智与网络隐私的挑战,体现出浓厚的大众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是实现现代大学科学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后者是前者的动力和根基。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就必须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创新中实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将使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互为表里。“建设什么样的大学”产生于“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中,“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则蕴涵、滋润着“建设什么样的大学”。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勃兴势必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13.
周宝山 《文教资料》2006,(8):114-1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观念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这种富有商品性、流行性、复杂性的新兴文化样式日益呈现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通过流行音乐、现代舞蹈、流行小说、电视电影、商品广告、时装发型、居室陈设等各种形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究其本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渊源、西方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实践三者之间的复杂语境造成了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众文化批判和研究理论而言,威廉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始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目光关注适应时代的、新的文化特质的出现,抛弃文化仅仅是精神和艺术产品的狭义的文化概念,确立了“文化是普通的”这一立论。威廉斯称大众的含义是民有、民享,为民喜闻乐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播》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报,1991年,像一个棒小伙子突然闯进了学报的阵地,又是呐喊,又是陷阵,思想新,有棱角,个性强,一股虎虎生气,令传媒界、高校学报界为之大振。于是,《现代传播》的常务副主编朱光烈便成为人们刮目相看的热点人物。对朱光烈褒贬不一,争来争去,加盟者甚多,形成了《现代传播》的一支不小的读者群、作者群队伍,《现代传播》终于成为学报园林中的一支奇葩。仅从《现代传播》上发表的论文篇名上就可以看出《现代传播》“奇”在何处:诸如《重返社会:复归人类情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呢?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并梳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学术谱系,将有利于现代艺术教育的重构和发展,也标志着当代社会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与形成。  相似文献   

17.
罗旭 《教师》2010,(22):121-122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其社会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批判理论”,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是“批判理论”这一总体理论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合理延伸,也是“批判理论”进入操作阶段之后一种更具体的实践形式,本文借助于否定的羡学来批判大众的文化.主要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21日,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吴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以“彰显内涵特色,助力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学报“吴文化研究”栏目发展研讨会在吴文化园隆重举行。十多位校内外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他们为“吴文化研究”栏目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探讨栏目如何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呼唤高层次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在变化、发展着。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样是文艺心理学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课题。2002午5月,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就大众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大众文化的作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等进行了研讨,比较集中探讨了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本刊本期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选登以下几篇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课题更为热烈、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走过了辉煌的40年历程,作为她的老朋友,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我曾在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新乡从事文物考古和地方文化研究十数年,与河南师大学报的同仁有着良好的交往并在学报上发表过数篇研究区域历史和文化的论文。如我研究先秦文献中的“宁新中”问题,涉及到焦作、新乡、安阳等十数个古代城邑的演变关系,尤其是否定了安阳的前身为“宁新中”邑的说法,安阳史志界极为重视,并初步形成了共识,先秦史界的专家以及籍为豫北的外地学者也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再如,学报曾开辟了“苏姓与苏颂研究”的专栏,我发表的《苏姓源于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