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受传统成说影响,学界对五代十国法制史关注不够、研究成果不多。既有成果大致可分三类,即制度史类著述、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和著述、直接研究五代十国法制史的著述。这三类成果对五代十国法制史的研究不尽客观、全面。学界今后对五代十国法制史的研究,起码应有两个转变:一是在学术观念层面,由五代十国"滥刑"或"无法"向唐宋变革期法制传承演变转变;二是引入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方法,重视司法案例深度分析。两者结合方能加强这个领域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云梦秦简的出土极大地促进了秦法制史研究的繁荣。但由于对秦法律 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秦法制史研究在方法论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并因此妨碍了秦法制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元代法制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元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甚少,日本曾一度为元代法制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远超日本,但仍没有摆脱其在元史研究中薄弱的地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其不均衡特征与实证史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研究需具备多方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法制史》简评单强余明侠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法制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可喜成果,专家们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华民国法制史是以研究、探讨中华民国时期法制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是民国史和法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界定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法制史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色、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并从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得出中国法制史即中国案例史的结论,进而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援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最后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师课前精心选取精当的典型案例、课堂上例举案例、解析案例和结合当时法律规定评价案例等方面,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操作步骤和要求,力图为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法律学科类法学专业(专科)的选修课。教材使用蒲坚主编、光明日报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参考教材是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导书》和《中国法制史参考资料》。学生可同时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中国法制史》音像教材。《中国法制史》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够全面了解中  相似文献   

7.
赣南师范学院林多贤教授主编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最近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上将为这部丛书题词:“苏区革命传统发扬光大”。这部丛书包括八本书:《中央苏区简史》、《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长征起始阶段研究》、《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体育史》、《中央苏区美术史》、《中央苏区审判工作研究》。它是赣南师院多年来在中央苏区历史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了该院科学研究工作的特色。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创的中国苏维埃…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晓光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2):F0002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七学位。1988年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清代蒙藏地区法制和藏族法制史的研究上成绩突出。1998年l1月被中国政法大学直接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4月以《藏族法制史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律史专业)。1999年起在贵州民族学院工作,开始对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习惯法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有新的突破。现为凯里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法律学科类法学专业(专科)的选修课。教材使用蒲坚主编、光明日报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参考教材是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导书》和《中国法制史参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小学教育是中央苏区苏维埃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涤清错误思想的影响,坚持小学教育的导向性;加强立法工作,重视小学教育的法规性;坚持群众路线,体现小学教育的群众性;积极创造办学条件,确保小学教育的长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小学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种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不相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是我们党调查统计工作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在中央苏区时期 ,进行丰富多彩的调查统计工作 ,总结出调查研究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逐步建立起苏区调查统计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时期从临时中央政府到省苏维埃政府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工农教师,改造利用旧知识分子与重视师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体现。该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邓子恢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者 ,在中央苏区时期任财政部长 ,其经济思想异常丰富。他在《恐怖的生活》一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 ,领导了闽西土地革命 ,建立与完善中央苏区财政制度 ,提出了发展集体经济 ,保护中小商业 ,处理“剪刀差”的对策。并且经济工作方法极其得当 ,经济成效极其明显 ,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发展 ,也为解放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央苏区体育的起源、概念和特点,总结与梳理了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对闽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影响,指出发扬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经济动员立法涉及的众多经济领域,是中央苏区经济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和促进了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并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同时为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的战时动员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今天中国战争动员法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求学湖南一师五年半、工作两年半,接受了现代的民本主义教育。毛泽东还主办工人夜学、担任湖南一师一附小主事、创办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毛泽东早期的求学、教育实践对中央苏区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央苏区开展教育工作时,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早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苏区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而勤俭办学,坚持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而灵活办学,使得中央苏区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重要目标。中央苏区在发展合作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消费、粮食、生产、信用、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诸多类型的合作社中,苏区政府优先选择了消费合作社,并作为合作运动的主体。尽管消费合作社是苏区民众最需要的,在发展消费合作社时,民众起初并不积极;随着苏区政府强力推进和消费合作社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民众的态度逐渐变得积极,形成了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发展的高潮。中央苏区的合作运动不是民众的自发运动,而是苏区政府主导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0-21日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分别探讨了苏区精神与民族复兴、苏区时代价值、苏区精神的传承、苏区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中央苏区反"围剿"等问题,拉开了教育部基地学术年会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