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凡中外优秀的艺术大师,都不拘于传统和囿于自身狭小的天地,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来构建自己丰富深邃厚实的艺术世界.曹禺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在悲剧中成功地运用了喜剧手法.讽刺是一种与喜剧紧密相联的艺术手段,他成功地运用讽刺艺术,使剧作在撕心裂肺、振聋发聩的愤激声中控诉和暴露黑暗的同时,还在调和平静、含泪地笑的挖苦中鞭挞邪恶.这是曹禺研究中被疏忽的一个问题.本文仅作引玉之砖,对曹禺戏剧中运用的讽刺手法进行一些归纳,主要有八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的创造和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艺术地真实地再现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创作中,他着笔于心理内容,丰满人物的1830性格;强化心理描写的社会性,含义深远;巧妙地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显示娴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3.
凡中外优秀的艺术大师,都不会拘泥于传统和囿于自身狭小的天地,而是呈一种开放的态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自己丰富厚实深邃的艺术大厦曹禺就是杰出的代表;他戏剧中的讽刺手法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曹禺作为一个悲剧大师,圆熟地运用的悲剧手法,构建了震撼人心、闻名于世的艺术殿堂;而被人视为喜剧独有的讽刺艺术,则使曹禺的剧作在撕心裂肺、震聋发聩的愤激声中控拆和鞭挞黑暗的同时,还在调和平静的嘲讽讥笑声中批判和否定了邪恶.可是,在曹禺的戏剧研究中,讽刺艺术犹如一个“雷区”,至今无人涉足,这至少是一种疏忽.本文仅作引玉之砖,对曹禺戏剧中运用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的创造和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艺术地真实地再现1830年法国波旁王趄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创作中,他着笔于心理内容,丰满人物的性格;强化心理描写的社会性,含义深远;巧妙地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显示娴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5.
凡中外优秀的艺术大师,都不拘于传统和囿于自身狭小的天地,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来构建自己丰富深邃厚实的艺术世界。曹禺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在悲剧中成功地运用了喜剧手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拓荒者.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履行了他"拿来主义"的主张,凭着自身深厚的艺术功力,融入书法艺术中的飞白手法,有意在作品中留下一点空白,使主题或形象更加突出.他还借鉴绘画艺术中的黑白木刻技法和白描手法,使作品形象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自然得益于作家与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7.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康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空白"叙事手法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空白艺术的引入不仅使康拉德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艺术追求中 ,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那就是他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 ,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将“象征”这一概念应用于作品的整体 ,强调读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 ,从作品有限的、瞬间存在的形象中领会永恒的无限的意义 ,各种象征手法在他的部分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具体和充分。  相似文献   

9.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同样也是美国文学创作的一种新趋势。当代美国著名作家威廉.肯尼迪在他的代表作《铁草》中充分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艺术手法来展现当代美国社会的真实画面。  相似文献   

11.
让故事叙述回到生活的最初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将真实呈现出来,这是韩东对生活乃至写作的真实和勇敢的面对,这也体现了韩东小说创作的意图和态度。为了“真实的面对”,小说以“讲述”作为故事的叙述方式,并通过几种视角的变换多方位地观照扎根生活,给读者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2.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动的自然景色和清晰的社会画面。另一方面,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这种"镜"与"情"的统一则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色和社会情景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以从华兹华斯的诗歌出发,结合相关诗歌理论探讨其诗歌的"镜"与"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那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的代表作,小说独具特色的象征手法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该文从红字A本身、人物珠儿以及场景刑台等的多重象征性来探析作品所赋予的生命寓意。  相似文献   

14.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固有品质,这不同于文艺的工具化,前者是蕴寓于一个真实的生命而兴发出来的,而后者却是驭倚于一个生命体而比喻出来的。然而,只要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存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文艺的工具化就难以避免。莫言提出的“‘民间写作’即‘自我写作’”以一种民间的参与精神捕捉到了文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pattern formation in generalized cellular automata (GCA) by varying parameters of classic “game Experiments show the emergence of the self-organizing patterns that is analogous with life forms at the edge of chaos, which consist of certain nontrivial structure and go through periods of growth, maturity and death. We describe these experiments and discuss their potential as alternative way for creating artificial life and generative art, and as a new method for pattern genesis.  相似文献   

16.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通过反思"和谐"观所包含的生命主题要素及其作用,寻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生命实现自我超越的四个归宿点,可以在精神和组织层面分别找到生命教育的主题,并以此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依托,即通过爱己实现个体生命内在的超越性和谐,通过爱人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人际和谐,通过爱国实现生命主体间的社会和谐,通过爱天下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19.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