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话本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话本小说中入话和头回存在的原因及其存在意义,诸多学者多有论述,但多是站在说书人的立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本文以"三言"为例,从书面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入话和头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的开头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本开头仍为传统的话本式开头,其“入话”“头回”与主体情节不够吻合,以“武松打虎”为开篇情节亦多有弊端;而说散本的议论性“入话”则其有强大的艺术功能,“西门庆热结十兄弟”的开篇情节更对全篇情节具有引发奠基与推动作用。这种差异显示出古代小说创作话本式构思结构模式与人独创的构思观念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胡士莹先生在其《话本小说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中说:“小说话本自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体制、格式。它的基本体裁可分为六个部分: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并解释“头回”为“冒头的一回”,“因其自身就成为一回书,可以单独存在,位置又在正话前面,所以叫回头。”这种看法当源于鲁迅先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话本》:“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辟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说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日得胜。”然则鲁迅所言“头回”,实即小说话本之引首部分。并未将其与“篇首”、“入话”区别开来。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旁证》本是为鲁迅原书作注的,但在“头回”问题上却完全采用了胡士莹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头回"是话本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较多地出现在宋元话本中,可以分为"隐藏头回"和"明确头回"。主要分析了"头回"出现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借此简要分析宋元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5.
话本小说开辟了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新道路,入话作为话本小说中的特殊部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入话形成的渊源进行外因内因的探究,并在以"三言"为本对入话所产生的独特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入话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唐话本、宋元话本、明清话本、拟话本入话的情况,勾勒了其发展演变轨迹,即体制从不规范到规范,篇幅从短到长再到短的定型、繁荣最后衰落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教版<中国文学史>将明末话本小说的兴盛归因于明中叶陆王心学的兴起,以至于认为明代话本小说创作冲破了程朱理学樊篱.以"三言"为例,我们不应该将其拔高到"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甚至"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具有尊重女性的意识"等高度.事实上,"三言"的创作更多地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并没有跳出理学思想的樊篱.  相似文献   

8.
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新道路。而入话作为话本小说的特殊形式也应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了解话本的体制和话本小说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前期话本小说文体出现比较突出的整体适俗化演进趋向。一方面,在文体形态上,普遍出现入话退化、叙事韵文更趋简约、篇幅大幅加长、情节结构丰富曲折化等现象;另一方面,在题材主旨上,娱乐消遣性作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文人性突出之作也充分考虑到了其读者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话本”、“说散本”的每一回都有入话,皆用一诗、或一词、或一曲入话(第一回除外)。“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说散本”是较文人化的本子,其文本中韵语减少了,说教的东西减少了,总体风格相对趋于雅化,其只有9回的入话与“词话本”相同,等于“说散本”把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词话本”入话有鲜明的说教色彩,从而突出了小说的说教主题;“说散本”入话说教色彩的淡化,说教主题边缘化;从思想内容、风格情调等方面看,“词话本”中的入话也有与正文相脱节的,但并不多,只有几回而已,而“说散本”的入话多半是与正文不合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朝刊行的<金瓶梅>共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万历丁巳(万历四十五年)由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词话>,谓之"词话本";另一版本是附有插图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谓之"崇祯本".本文在"崇祯本"为"词话本"之改订本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为此,特将把"词话本"修改为"崇祯本"的作者,称为"补笔者".以往对这两种版本的比较仅指出:"词话本"的第1、53、54回在"崇祯本"中被大幅度修改;"词话本"中与情节无直接关系的章节在"崇祯本"中基本被删除.然而,经过这次再比勘又发现:"崇祯本"中有对"词话本"进行加笔的部分──虽然为数不多;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加笔部分的分析,表明<金瓶梅>由"词话本"向"崇祯本"衍进的方向性,并且可以用"合理化"一词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话本小说是对宋元以来传统话本小说的改造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入话”与诗词俗赋的改写;二是在内容上表现为文人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宋元话本小说的空闻结构具有“葫芦格”的外部结构与“双环”式的圆形内部结构,“葫芦格”结构包含构成隐喻关系的“头回”与“正话”,“双环”圆形结构包含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其“圆满”与“非圆满”两种形态,它们共同缔造了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晚明话本小说繁荣,其中包括同性恋小说。从性描写来看,它属于性爱小说的一部分,但在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上有所缺失。从故事内容来看,它属于世情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明社会的人情世态。从体制上来看,部分同性恋小说采用了分回形式,在话本由短篇向中篇的过渡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探讨同性恋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明确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型世言》对话本体制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言》、《二拍》将话本体制进一步固定,《型世言》与《三言》、《二拍》几为同一时期的拟话本集,但在体制上却没有固守原有的话本体制,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这些突破较早地代表了明末尤其是清初以后的拟话本体制发展趋势,在拟话本发展史上具有一 定的意义。本文在指出突破的同时,也分析了造成这些突破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中劝诫型人物形象的出现,大体始于宋话本.这人类物形象基本可分为迷途知返等类型;而通俗性、功利性,写实性等则是其主要特点.劝诫型人物形象在社会教化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其负面影响也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全国卷Ⅰ有一道关于“话本”的试题: 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此题重在考查对“话本”的理解,难度不大,答案为B。但许多学生对“话本”所知甚少,特别是对它如何体现市民生活感到茫然,现介绍如下: 话本,原为“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18.
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并开辟白话小说新道路的文学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逐渐具有了独特的结构形式.依据拉波夫的分析模式对宋元话本及明拟话本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话本小说的体制出发,对拉波夫的分析模式进行改进,让它能更加适应不同类型叙事语篇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在文体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大量吸收并抄改了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等,形成了"小说中有小说"的独特文体现象,这些被移植的"小说"成为<金瓶梅>有机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要表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