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碰撞模型的特征: (1)系统动量守恒;(2)系统动能不增;(3)情景可行.如甲物体追乙物体并发生碰撞,碰前甲的速度必须大于乙的速度;碰后甲的速度比碰前速度小,而乙的速度比碰前速度大;碰后甲物体的速度小于或等于乙物体的速度或甲反向运动.  相似文献   

2.
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条件是否成立,第一:是否遵守动量守恒定律;第二:是否符合物理情景,例如,在追撞问题中,被碰小球速度必增大,碰前追击小球速度必大于被碰小球速度,碰后追击小球速度可能小于被碰小球速度,也可能速度相反;第三:碰撞前后总动能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l 利用碰撞过程中所遵循的三个原则求解碰擅后物体速度的取值范围 (1)动量守恒的原则 (2)动能不增加的原则 (3)碰后的运动状态的合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1子弹打木块模型1.1构建模型特征:(1)如图1所示,一个运动的物体(子弹)以定的速度v0碰撞(打入)一个静止的物体(木块),碰撞后二者一起以相同的速度u运动——实质为完全非弹性碰撞;(2)整个相互作用过程是系统的动能减小的过程,减小的动能无法得到补偿;(3)整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碰撞时由于作用时间短,内力远大于外力,因而碰撞问题符合动量守恒.在碰撞问题中,除弹性碰撞外动能都不守恒,特别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其动能损失最多.动能损失是指碰撞前的总动能与碰撞后的总动能之差.若完全非弹性碰撞中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用m1、m2表示,碰撞前的速度分别用v1、v2表示,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的速度用v表示,则动量守恒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6.
碰撞模型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它分为:(1)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动能相等.(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后两物体共速,损失动能最多,损失的动能转化为内能.(3)非完全弹性碰撞,碰后两物体不共速,损失动能介于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之间.碰撞  相似文献   

7.
蒋天林 《物理教师》2005,26(11):57-58
解多个物体发生多次完全非弹性碰撞的“n”问题的方法较多,常规解法是根据题意分别求物体碰前、碰后相关物理量,该方法学生易接受,但计算过程较繁;或用数学上的递推方法,它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达不到;若巧妙运用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动能用动量来表示,即E  相似文献   

8.
分析、判定两个物体碰撞后可能出现的状态时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既要考虑到一个实际的物理过程可能受多个物理规律的制约,还要从具体问题入手看这个物理过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概括地说,解决碰撞问题要体现下述的四条原则:1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即P1 P2=P′1 P′2;2物体碰撞前的总动能应大于或等于碰撞后的总动能,即Ek1 Ek2≥E′k1 E′k2;3若物体碰撞后同方向运动,则后面物体的速度应小于或等于前面物体的速度(不穿越),即v′后≤v′前;4若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两物体只能碰撞一次,不可能发生第二次碰撞。例1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  相似文献   

9.
1 子弹打木块模型1.1 构建 作用特征:(1)一个运动的物体(子弹)以一定的速度v0碰撞(打入)一个静止的物体(木块),碰撞后二者一起以相同的速度v运动--实质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2)整个相互作用过程是系统的动能减小的过程,减小的动能无法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中所涉及的碰撞有很多种类,但解题中所运用的定律无非是动量守恒与动能守恒。设两个质量分别为m_1、m_2的物体,碰前总动量与总动能分别为p与E_k,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υ_1、υ_2与u_1、u_2,则在碰撞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往往是外力远远小于内力)时,这两条规律可分别表述为  相似文献   

11.
柴守刚 《物理教师》2010,31(5):37-38
物体的碰撞过程受多个物理规律的制约,在判断碰撞的问题时,需要综合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碰撞前后的状态要符合具体的物理情景;②碰撞过程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③碰撞前后的总动能要满足Ek前≥Ek后.解决起来比较繁琐.若直接利用碰撞的恢复系数这一关系,则可提高解题的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碰撞"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涉及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诸多知识。处理碰撞问题,需要先根据题意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再判断研究对象的动量是否守恒、机械能是否守恒,然后根据相应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1.碰撞的特点:(1)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总动量总是守恒的;(2)在碰撞过程中,因为没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所以总动能不增;(3)在碰撞过程中,当两物体碰后速度相等,即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  相似文献   

13.
贺建奎 《甘肃教育》2009,(22):55-55
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m1以水平速度v(动能Ek)和原来静止的物体m2碰撞,当它们具有共同速度时,动能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14.
题型一质量为 m_1的物体 A 以速度 v_0与另一静止的质量为 m_2物体 B 发生弹性正碰,求碰后 A、B的速度 v_1、v_2.解析由于 A 与 B 发生弹性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设 v_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碰撞问题,我们大都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本文也不例外,但是多考虑了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建立一个动能的损失和某一物体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由损失的动能来确定碰撞后或碰撞过程中物体系的某一状态。这样不仅开拓了研究碰撞问题的思路,还得到非常方便、简捷的结论,且应用性非常广泛。一、碰撞问题研究如图1所示,选碰撞前、后两个状态,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及动能的损失研究碰撞问题,有下面两个方程:  相似文献   

16.
1.碰撞分为三种情况 :即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不论哪种碰撞都满足动量守恒 ;而对于动能却不一定守恒 ,碰撞后系统的动能存在一上限 (最大值 ) ,还存在一下限 (最小值 ) ,即如果为弹性碰撞 ,则动能没有损失 ,为最大值 ;如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后两物体将粘连在一起 ,则动能损失最大 ,为最小值。2 .从位移角度看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 ,物体在极短时间内位置来不及发生改变 ,故物体在碰撞中位移为零。由此我们可推出 :在碰撞中若牵涉到多个物体时 ,只能是直接接触时发生碰撞的两物体间才有动量转移 ,而第三者不会参与此次碰撞…  相似文献   

17.
打桩与打铁     
打桩与打铁均可视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就是两物体碰撞后不分开,以同一速度运动).下面推导完全非弹性碰撞中动能减少量△Ek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碰撞是力学问题中一类很典型的物理模型,由于要综合运用动量、能量知识,致使许多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时有无从下手之感,或者考虑不全面导致解题出错。其实,只要审清题意,建立起正确的碰撞模型,然后抓住模型的特征,运用有关的物理规律即可求解。那么,碰撞模型具有哪些特征呢?1.动量守恒——发生碰撞的物体系在碰撞过程中,由于作用时间很短,相互作用力很大,系统所受的外力一般可忽略,动量守恒。2.动能不增——碰撞过程中一般均要出现发声、发热、粘在一起、裂成碎块及发生永久形变等现象,因此,实际的碰撞中,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对于弹性碰撞,只是系统内物体间动能相互转移,没有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故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守恒,但系统的动能损失也不是没有限  相似文献   

19.
所谓碰撞,是指两个物体经过极短时间的相互作用而使各自的动量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正碰即对心碰撞,碰撞前后若无机械能损失则为弹性碰撞.我们先看看弹性正碰的基本规律.设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后速度分别为v′1  相似文献   

20.
1.建立模型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物体以初速度υ1去碰撞静止的物体m2,碰后两物体粘在一起具有共同的速度,这种碰撞称为“一动一静”完全非弹性碰撞. (1)基本特征碰后两物体速度相等,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