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言论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在于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但是,网络言论自由对于公民权利和政府的公共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对网络言论自由的管制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原则、最小限制和事后限制原则、衡平原则和"明显而且紧急的危险"原则。中国目前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还不完善,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网上言论自由,保障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给公民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公民在网络空间实现了言论自由的平等性、即时性、群体性和宽松性。但当前一些公民滥用了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要以不损害他人、国家乃至社会利益为前提。从法律规制、技术完善、行业约束等多方面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使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谣言的产生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网络技术的发展放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也增加了法律规制的难度,引发了保护与限制言论自由的冲突。要合理划定法律特别是刑法对网络有害言论规制的界线和范围,恪守刑法谦抑主义,寻求保护言论自由和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民其他权利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主保障了公民言论自由权、监督权的实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三款,侵害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不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在民事权利与宪法权利的博弈中,应当优先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完善网络侵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网络言论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大有裨益,受到宪法的较强保护。公务人员的名誉权构成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从名誉权保护角度,对网络言论自由具有规制的必要性。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方法包括法律、架构、市场和道德准则。其中,市场和准则的规制强度较小,网络言论自由往往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护;而法律和网络架构的规制强度较大,这两种规制方法若使用不当将可能对网络言论自由构成侵害。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诽谤的构成要件上设置严格的条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既受我国法律的保护,也受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机关信誉以及隐私权、名誉权等他人权利的限制。要解决教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与限制问题,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国家机关的信誉。  相似文献   

7.
形象权作为一种控制形象符号价值商业利用的专有性权利,与言论自由和经济自由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从权利位阶角度讲,形象权须让位于言论自由与经济自由。有鉴于此,美国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形象权限制制度,用以保障言论自由与经济自由不被形象权侵蚀。具体来讲,这些限制制度包括Rogers测试法、附带使用原则、权利穷竭原则和政治性言论免责。  相似文献   

8.
马续东 《天中学刊》2011,26(1):38-40
在网络环境下作为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表达自由与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人肉搜索"在客观上虽能产生对违法行为的震慑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网络暴力、侵犯隐私权等消极问题。只有明确网络表达自由的特点及法律对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原则,方能给予"人肉搜索"恰当的法律地位与合适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形式,其自由也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简而言之,网络言论自由是有法律界限的。探及网络言论自由,就需要提到隐私权,二者都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权利。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学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探讨了网络言论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许昌学院学报》2010,29(1):136-139
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网上消费的日益普及,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国际私法规则仍可适用于网络消费领域。网络消费合同适用有限制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特征性履行原则,各国立法与实践正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消费的法律适用规则,以保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预期,促进国际消费者保护统一进程。在网络消费合同形式方面,应对网络消费合同的形式要件适用合同的准据法;对于其实质方面,则需灵活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以期能够寻求灵活、多元、更具有针对性的法律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表达意志和个人观点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存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所以,网络舆论监测成为现代国家应对网络的发展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网络舆论监测可能会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构成威胁,因此明晰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确立网络舆论监测的基本法律原则、构建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与具体制度,成为现代法治社会对政府网络舆论监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论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的安全阀。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写入宪法予以保护。但同时,各国在对其保护的同时也都给予了限制。言论自由是具有相对性的公民权利,对其进行限制的标准不同也就造成了实践中司法判决结果的不同。我国目前关于言论自由保护与限制的现状还存在着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应该注重合理把握言论自由“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选举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现行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并不能完全保障每一个具有选民资格的公民的选举权都得以充分实现,尤其是那些日益庞大的"流动中的选民"。应该通过完善相关选举法律和改革相关选举制度的途径,来推动"流动选民"的选举意识和参与,保障"流动人口"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保障人权的基本法律原则,可以说是刑事诉讼中应当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言论自由限制规则便是其中之一。未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任何人在法律上都被认为是无罪的,这一理念应当在全社会普遍确立。然而,在实践中,以新闻媒体干预审判为代表的"舆论审判"现象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无罪推定的权利。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无罪推定原则更好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5.
刘雪莲  陈拥军  刘芳 《考试周刊》2010,(27):204-205
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受到法律的保障。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公民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部分,是行政问责的深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和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民问责制的发挥作用必然要求政府消息公开、问责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制度的保证。文章从公民问责的理论渊源、我国公民问责的现状入手,探讨构建我国公民问责制度的具体路径,以期对我国公民问责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为言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语平台和沟通途径,从而给"言论"释放出了更宽广、更民主的空间。但是当我们为自身言论自由的进步而欢呼时,也不能忽视网络言论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如何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如何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以充分发挥言论自由的积极效应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作为宪法自由权的公民表达权与宪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民表达权实质上指的是公民表达自由权,它是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统一,最初是由言论自由发展而来的。在现今的宪政实践中,表达权的涵义已不局限于言论自由,主要包括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艺术表现自由和集会自由。公民表达权是人类首要的基本人权,具有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权利的属性。对于公民表达权的宪法保障可以从立宪保障和行宪保障两方面着手,树立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宪法观。  相似文献   

19.
言论自由是国际人权法和各国宪法所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互联网的平台使言论自由获得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与表达渠道,虚拟的共同体成为其特殊载体和存在空间,隐秘性、多向性、迅捷性等成为其突出明显的特点。言论自由在凭借网络实现便利表达之时.过激言论和舆论暴力等现象借助网络空间不断地滋生蔓延,故有必要对网络言论加以法律限制。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其调控重事后惩治轻事前预防,可操作性较低,应当把言论自由权细化和融入实体法之中.用更多的实施细则强化对言论自由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的突发事件舆情,具有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等特点,因此,治理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义重大。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过度限制。正因如此,应当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再对其作出适当的限制,提出了明确治理原则、制定《网络法》、重视结合技术手段和提倡民间自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