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口译过程中的译语如何顺应语境因素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份 ,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 ,使译语连贯、得体地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公示语英译时面临的诸多信息空缺,认为公示语英译时,一方面需要对原语进行以语境为参照的语境补缺.以获取交际信息;另一方面则需对译语进行以读者为基础的语用充实与顺应,选择得体的译语形式,即寻找原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3.
姚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54-58,84
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动画片幽默字幕翻译的是动态选择过程,译者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顺应译语观众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因素和物理世界因素等交际语境,以及译语的词汇、句子和语言风格等语言语境,有效地使译语观众得到与原语观众同样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用学为一门边缘学科,正受到文学和语用学界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文学语用学的语用意义阐释,在动态的文学语用学翻译语境下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等层面的语用意义阐释、认知推理、语境顺应;以传译原语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提出动态的语境观,认为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语言、顺应语境的过程.顺应论的语境顺应现很好地解释了外事口译语境动态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指导口译员理解外事语境对译语词义选择及语言结构选择的制约,并能发挥能动性,灵活地选择译语,获得最佳的译语质量和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6.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往有关诗歌翻译的研究,多是从诗歌语篇形式、风格、文化或审美角度切入,语用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对汉语古诗的英译,重点探究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或视角站位进行语境补缺,并对译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语用充实,以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等效。本文尝试从语用纬度构建诗歌翻译的模式,以期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译是一种双语的动态交际过程,随着交际语境、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语言因素等的变化进行着.从语用学视角下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透视口译的过程,探讨在传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的使用,使译语顺应口译的语言结构、语言语境、明示-推理的语言动态过程,保证口译质量的效度与信度.这将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顺应理论为指导框架、以交际语境为视角,研究语用失误。指出语用失误是由于交际的一方或双方在交际中忽视了语言与交际语境诸因素——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动态顺应造成的。语言顺应是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顺应意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强调语境在交际中的动态生成特征。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凸显对于生成语境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态语境往复激活和展开的过程有赖于发话人和释话人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上升。尽管元语用意识具有不可准确测量性,但其对于交际语境构建和话语意义生成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在顺应论框架内探讨动态语境构建中元语用意识凸显的特性和作用,以及元语用标记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际的流利性与语言使用者能否熟练使用该语言的惯用表达法有关。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获得目的语流利交际的能力,这表明有效习得目的语中的惯用表达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语作为惯用表达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习得的成效必然影响目的语流利性的培养。为此,本文首先对语言的流利性、习语与惯用表达法的区别、英语习语的特征及功能和在培养语言流利性的作用进行讨论;其次,分析目前英语习语习得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目的语时存在语用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将一语概念、结构强加于二语,忽视目的语词、句型的语用意义与功能。英语课堂教学要真正重视语用意识的培养,适时输入语用概念与知识,提高二语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will firstly introduce the categori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lexical phrases.Then a discussion over the function of English lexical phrases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lexical phra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ly,the acceleration of language fluency;secondly,the improvement of lexical selection ability;thirdly,the enhancement of pragmatic awareness.  相似文献   

14.
pragmatic transfer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inter language pragmatics in the last 20years.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transfer and discusses 2 types of pragmatic transfer.Based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ure teaching,encourage students input more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cross-culture awarenes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相似文献   

15.
外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具备运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用能力。目的语运用包括意义理解与表述这两个涉及言语输入与输出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语言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以及词义和意义之间的非等同关系。这一关系从句法发展的纵聚合层面反映了阐释对于凸现意义,推动语用所产生的关联作用。意义作为语言的灵魂,是语用的目的与内容,而阐释的关联性则是语用的动力之一,因而,意义理解与表述具有阐释性质。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涉及意义理解与表述,意义的阐释性质具有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和目的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即提倡使用语用等值来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本文以语用等值的理论为框架,从跨文化的视角,选择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一个方面,即景点介绍语的翻译,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期有助于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常导致源语与目的语之间信息不对称,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者语用前提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语用前提涉及文化背景因素,因此文化背景因素处理是否得当就成为了语用前提是否对称的关键,进而影响源语和目的语信息对称程度。适当补充相关的语用前提,可使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达到高度对称。  相似文献   

18.
论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常会因为源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语用差异而产生各种语用障碍或曰“语用失误”。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过程 ,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更要注意其语境的得体性 ,重视语言形式的文化意义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通过一系列英汉习语之间的语用对比,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的异同和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笔者以语用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若干例证的剖析,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语用策略,以期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语用语效。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对语言迁移进行解释和预测。文章以汉、法语中5种不同对应关系的句子为材料,通过句子产生任务进行的研究结果认为:语言标记性与教学因素、学习者的认知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方式;语言迁移受学习者对目的语句法结构认知程度的制约,较高加工序列的句法结构迁移以学习者对较低加工序列的语法结构的认知为前提;语言迁移可发生在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语义和语用层面的负迁移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