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着重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想,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教学中应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获得独特的文本解读信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细读是以文本为教学基础的阅读教学,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初中语文更重视学生的情感升华和文本理解,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必经阶段,更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思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一、文本细读的教学意义与传统的阅读模式相对,文本细读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中,仿佛亲临其境般去感受和享受阅读的乐趣和价值。学生感受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认真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资源、插图资源、体裁资源、作者资源等,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理解文本,积累语言,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本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等,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文本形式的铺陈与罗列、文本语言的解构与想象、拓展资料的筛选与介入等方面入手,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文本是资本,是财富,是教师的抓手。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写景状物类文本。教学这一类文本,不仅要与文本对话,更需要与作者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作者信息、揣摩作者用意、体悟作者情韵,使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写景类文本在语文教材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什么、怎么写,更要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灵动性描写、规整性表达、纪实性描写和体验性描写等,让学生学习领悟、迁移运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深度学习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深度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应当在深刻理解深度学习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衔接点、价值点、爆发点、着力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本的表达艺术,提高教学成效。这样才能落实深度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李幼美 《新教师》2020,(3):41-42
所谓文本表达形式,指的是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与文本的语境相结合的形式以及技巧,即使用何种形式和技巧,将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关要求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并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形式的研究,正确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2.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对作者笔下的情景、人物等的交流,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培养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采用多维度解读文本的策略,意在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深入性、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个过程就是文本意义探寻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教授。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解读往往出现越位和失位的现象。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整合文本,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从作者视角、读者视角、语文视角出发,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运用等诸多能力的重要环节。可是,在多次的语文听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词语的教学存在着浅尝辄止、就词解词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与精湛,无法根据文章的遣词造句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当然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达成词语教学目标,优化词语教学过程呢?一、借词语理解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文本中的一些词语的教学是应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解读中引导学生生成出自我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则提倡对文本的内涵进行解读。两种模式有着不同的操作流程。一、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模式分析(一)文章阅读模式文章阅读模式大体分为四个流程,即初读课文,提出问  相似文献   

17.
“文本学习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如今,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中,孰轻孰重?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要慎重掂量.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唯有做到轻重相宜,才能丰盈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真情是散文的核心要义,具有隐秘、含蓄、复杂等特点,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矛盾修辞是作者通过巧妙的对立语义的结合,达到一种看似荒诞实则合理的艺术效果,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对理解文本真情具有指向作用。教学《背影》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部的矛盾修辞,使其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深刻领会文本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文本细读同样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本细读是一个深入、合理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更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全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细读教学文本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事业起到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注意营造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抓住关键,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联系鲁迅生平,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得到启迪,获得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