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在《圣经·旧约》第十七章《撒母耳记》中,有个英俊的牧羊少年名叫大卫,他打败了入侵的巨人歌利亚。这个故事在欧洲流传了3000多年,大卫便成了一个集年轻、正义、勇敢于一身的杰出男人。文学艺术家们根据这个传说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其中以1504年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塑《大卫》名气最大。到了17世纪初,另一位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在161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也产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3.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国"诗之电影"导演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电影、戏剧、诗歌、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诗在其电影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表意色彩和风格影响。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致力于契合传统古典意蕴和民族化特色的电影实践探索,其《小城之春》可谓开启中国诗电影的先河。两位诗电影作者虽置身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成长历程亦不尽相同,但在影像诗意抒情上都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样态。基于比较视野,以让·科克托的"诗人三部曲"为切入口,探讨导演于电影观念上的诗意探索与突破,同时分析费穆与让·科克托在诗电影创作中的相通性及其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陈浩铭 《寻根》2021,(1):106-109
《国秀集》为唐代芮挺章所编选的唐人诗集,今存选录作者八十八人,选诗二百一十八首,是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之一.《国秀集》所选诗人相当一部分为小诗人,若不是选录其中,其诗其人可能无闻于后代,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蒋维翰是《国秀集》中选录的诸多诗人之一,我们仅从《唐诗纪事》中获知他于开元中登进士第,活动于开元年间,《全唐诗》仅存...  相似文献   

6.
陈衍强的诗     
陈衍强 《大理文化》2012,(10):59-60
陈衍强,上世纪60年代生,云南彝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昭通市作协副主席、彝良县文联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中国作家》《诗选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有诗被译成英、日等文字在《世界诗人》等杂志发表,有作品收入多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诗集《英雄美人》、《我的乡村》,其中《英雄美人》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晓雪是著名的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晓雪选集》,涵盖了他在诗歌、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作品,展现了晓雪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可以集中地进入这位吸纳着他故乡苍山洱海的乳汁和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术馆去年初夏举办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中的半数作品为冯其庸89-90岁时的创作且多为大幅巨制,如2012年创作的《嵩阳古柏》。《嵩阳古柏》高5.8米,宽2.15米,其画上的柏树现仍生长于嵩阳书院。  相似文献   

9.
儒勒·凡尔纳创作了八十余部长篇或中篇小说,发表了许多大部头通俗读物,例如:《法国及其殖民地插图地理》(1868年)、《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1878年)、《克里斯朵夫·哥伦布》(1883年)等。他自己单独或与人合作创作了十五部剧作并得到上演。从他的头三部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和《从地球到月  相似文献   

10.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是当代拉丁美洲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在聂鲁达一生的创作中,写过许多歌颂祖国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诗,同时,他长期关心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其不朽的篇章里,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题材的诗歌。本世纪20年代后期,聂鲁达先后以政府外交使节身分在缅甸、新加坡等地任职,其间,遍游亚洲各国。1928年,他曾到中国。作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聂鲁达习惯于在人民中间倾听时  相似文献   

11.
朱立华  黄旭 《世界文化》2010,(12):14-15
<正>但丁·加百利·罗塞蒂(1828—1882),即D.G.罗塞蒂,为拉斐尔前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G.罗塞蒂是诗人兼画家,左手写诗、右手作画,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诗节宛如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他的绘画具有叙述的特征,而诗歌则具有画面的质感";他的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物情景一动一静,"充满了颇为感性的琐碎和可以触摸的无形"。  相似文献   

12.
朗费罗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他的诗谱成的曲子已经广泛流传。凡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能把朗费罗的《生之赞歌》、《乡村铁匠》、《楼梯上的古钟》、《长庚号的毁灭》、《造船》这些诗歌诸记在心中。一首优秀的诗篇,我们越是经常阅读,就越会喜爱它。如果是一篇散文,我们读第二遍时就不会象读第一遍时那样引人入胜了,而且当我们读了两三遍后,它就再也不会有任何魅力了。但如果是一支古老的歌曲或是一首谙熟的诗歌,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每个人都会有一本他爱读的诗人的作品集,他随身携带着,而且随时做下标记。今天那些深受欢迎的诗人中,朗费罗是最纯朴  相似文献   

13.
刘善龄 《寻根》2000,(1):97-100
这几句诗引自康有为《法兰西游记》中的长诗《巴黎登汽球歌》。这首诗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巴黎凯旋门附近游戏园登气球至二千尺高空,“见山岭如陵,车马如蚊”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李美 《滇中文化》2006,(2):25-29
聂耳,云南玉溪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开路先锋》、《大路歌》、《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音乐作品。在我国的革命音乐史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喜歌三题     
周玉波 《寻根》2010,(4):59-63
喜歌指国人遇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事项时,即兴表演(唱、念均有,或创作或据流传作品)的具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四言八句、大四句等。近代较早使用“喜歌”一词者为《歌谣周刊》编辑徐芳等人。往前溯,清·郭小亭《济公全传》与姜振名、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中均有“喜歌”一词出现。所有类别喜歌中,以婚嫁类喜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亦最具研究价值。本文所说喜歌,即指婚嫁喜歌。  相似文献   

16.
正何苾出生于湖北孝感(现居成都),他写诗的历史虽说不长,但不乏佳作共赏。其首部诗集《无边的苍茫》(花城出版社,2019年)精选了一百五十多首诗,题材颇丰:其一,书写以故乡和母亲为题的家园意识和乡土情怀;其二,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坚守,对人性、社会及环境污染等现象的批判与讽喻;其三,诗歌之于自我救赎和回归的心灵感悟。向外的世态百相、向内的个体化的生命体验都一一入诗,展现了何苾作为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反传统地将杨贵妃的形象正面化,扬弃百姓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描述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体现了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宋毅 《华夏文化》2013,(1):43-44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浔阳江头夜送客之际,偶遇琵琶女,闻其琵琶声,心动身往,而后知晓她起落的身世,又联系到自己谪居卧病的境况,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遂写下了这篇《琵琶行》。白居易的诗"老妪可读",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诗中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到如今他的《琵琶行》仍然在中学生的课本  相似文献   

19.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9,(12):10-11
今年3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仲跻昆教授邀请我们出席黎巴嫩诗人阿多尼斯的见面会与他的诗选中译本的首发式。起初我们有点犹豫,就像我们对中国“先锋派”诗人的诗不感兴趣一样,我们对阿多尼斯的诗也并未重视。那时,深受读者欢迎的黎巴嫩诗人是纪伯伦,哈比卜·塔比特,女诗人纳迪雅·图威妮……  相似文献   

20.
剑与火中的爱情之歌──读司各特的三部长诗李伟民读过19世纪共同著名诗人司各特(Scott)的长诗《湖上夫人》、《最后一个行吟诗人之歌》(以下简称《诗人之歌》)和《玛密恩》之后,我深深地被苏格兰旖旎的湖光山色和缥缈绮丽的动人传说折服了。正像司各特所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