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5%左右,平均单产406千克,低于全国水平。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大面积推广高产良种,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我省特殊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一种高产作物。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而产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因此水稻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原产于热带地区,有籼稻和粳稻之分,水稻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最高可张到1.5m左右,水稻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获得高产丰收,病害防治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水稻是农田增产增收的保障,农户种植水稻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优质高产的稻米。首先从水稻选种、育秧、栽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治理,使水稻生育集合当时气候条件,从而达到水稻高产高效,提高田间产量。水稻是三都县周覃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本文从该县城优质高产水稻种植和栽培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水稻选种、育秧、栽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然而,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如果我们的杂交水稻再不"走出去",少则5年,多则10年,国外的杂交水稻技术将很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农学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稻的栽培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两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及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8,(4):50-50
美国科学家2月28日在华盛顿宣布,他们成功测序得出了玉米基因组的草图,这是人类成功测序的第二种农作物基因组,第一种被测序的农作物是水稻。科学家们以代号为B73的高产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约95%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结果显示,玉米基因组的基因数量为5万至6万个,碱基对数量大约为20亿个。相比之下,水稻基因组的规模要小得多,仅有大约4.3亿个碱基对。今后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培育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增强玉米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玉米基因组测序项目始于2005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农业部、能源部为这个项目提供了2950万美元的经费。  相似文献   

7.
当涂县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大县,稻米是主要农产品,也是组成农村经济的主要部分。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每年都在7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复种面积50%。今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水利部将当涂县列为全国“九五”期间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单位,项目建成后当涂县每年要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9.9万吨,因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组织“水稻机械稀直播与乳苗稀播轻型、高效栽培技术”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万亩水稻亩产650kg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苏州市科技攻关招标项目的研究开发,创立“水稻机械精量直播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国内领先成果。成果的创新点为:①以带式播种器与播量调节装置为核心部件,研制出水稻精量播种机,并配套大田精播匀播的农艺规范,是水稻精量直播技术上的重要发明;②以机械精量直播为核心技术,配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是水稻直播技术的重大突破;③以杂交晚粳稻为主要品种,建立了相适应的轻型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大幅度地提高了直播稻的适应性、稳产性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东麓中段从南部山关口至北部大武口沿山公路以西海拔1150米以上地区为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围区,面积约20万亩,沿山公路以东海拔1150米以下地区,面积50万亩,除西夏王陵景区、空军基地及山前薄地外,可开发利用的面积约40万亩。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已成了建材之一的砂石主要供应基地。1995年以前每年平均采空面积达1500亩,到1998年降至500亩。只采不治留下了大量采空区,严重破坏了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0.
嘉兴地区水稻土磷素状况与环境效应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志剑  王光火 《科技通报》1999,15(5):377-381
对我国高产水稻区嘉兴地区典型水稻土进行了磷素状况测定及环境效应评估。结果表明,流行的磷肥管理实践已造成水稻土磷素的积累;发现水稻土的树脂磷指标可以反映出与水体环境相关的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平。此外,还就高磷水稻土磷素潜在迁移流失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水稻土磷素流失机制及影响因子进行深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长江以南地区气候适宜,光、热、水资源充沛,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但收获机械化程度却平均不到5%,这种状况与水稻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极不协调,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农民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大批农业劳动力劳作于几亩田地间,无法向二、三产业转移,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依据辽宁锦州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经济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锦州地区内的水体环境的当前环境状况。同时从环境监测的布设,技术以及政策管理等方面对于锦州地区的水体的数据评定,针对评定的指标及趋势,讨论当前锦州地区水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特别对于北方地区寒热交替的气候特点,结合实际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提出问题,形成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水稻种植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机插模式。相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而言,这种机插水稻能够节约种植时间,还可以使水稻达到高产高效的效果。在该水稻种植模式中,种植者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管理,保障种植效力。基于机插水稻种植特点,简单阐述了这一技术的种植优势,分析了种植主要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注意要点,旨在优化水稻种植技术,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优质水稻栽培,要选用优质高产、熟期适宜的品种,培育壮秧和合理密植移栽,确保稻米品质优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恶性肿瘤——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大。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690万人,新发病率约为870万例:1999年患病例为3710万例,数字还在逐年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年度报告,1996年全球因癌症死亡的有630万人,约占总死亡率的12%。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从卫生部疾控司获悉,目前我国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癌症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很多癌症的高发地区都在农村。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黑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6.4%到2004年下阵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公顷和1340.0万吨,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公顷和686.9万吨;水稻单产增长幅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5.396,到2001年以后仅为0.396,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是百姓日常喜爱食用的粮食作物。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从选择品种、合理安排栽培时期、培育适龄壮秧、合理插植,以及相关的病虫害防治密切相关的。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的高产做以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北方高纬高寒地区一直被人们称为"种稻禁区",过去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受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波动很大,近几年在落实水田北扩战略的大环境下,高纬寒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降低农户的种植损失,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民,通过对水稻试验田增温处理、农药残留处理、品种选择,栽培模试等几项关键技术进行试验,找到适合寒地水稻种植的好的经验和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不仅可以展示高寒区早熟、极早熟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而且可以为高寒地区"旱改水",防御、缓解旱田残留药害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进而推动爱辉区水稻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由于其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为此提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使水稻达到优质、高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霞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255-255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根本上提高水稻产量,这对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对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阶段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叙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