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即墨市北小学于桂花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其信息来源于实实在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作文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程式:真实生活观察一生活信息→选择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其信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程式:真实观察生活——生活信息——选择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信息。指导初中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由上式可以看出,要解决好从内容入手的问题,就要选择具有生命力的、能准确反映主题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程序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指导程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拍板”,学生“就范”;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教师“铸模”,学生作文。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创造精神受到压抑。他们没有感情冲动,心里松池,产生不了写作欲望,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小学作文教改的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认识水平。但是,传统作文教学程序的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其弊端有二:一是全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压抑;二是学生从批改和讲评中所得的反馈信息,对当次作文起不到自我调控的作用。近期,我对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的教学程序,进行了探索,将其改为:尝试习作→“下水”指导→自改成文→批改小结。经在部分班级试验,效果良好。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用信息论观点来研究作文信息的传递情况,是为了根据信息反馈对作文教学进行调节、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研究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就是用实践—→认识一→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来研究教学发展所需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作文课堂结构的基本公式是命题—→写作—→批改—→讲评。它的主要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越俎代疱,限制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应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作用。教学信息反馈,就是师生根据统一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输出信息所作的各种反应。如教师出了作文题并提出要求(即输出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作文指导程序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快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的写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 ,小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摄取、储存、提取和加工的过程。学生摄取、储存的信息愈多 ,输出信息也就愈易、愈畅。输出信息的易与畅 ,又能激发学生更大量地去摄取信息。因此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中信息流程的指导 ,逐步提高他们输入、输出信息的能力。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 ,谈如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取信息摄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 ,但如果教师对小学生不认真指导 ,他们就会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任何信息也摄取不到 ,更谈不上储存和提取了。因此 ,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便是作文教学中第一…  相似文献   

8.
建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基本思想是指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为目标,破常式,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模式(审题→选材→表达)、一种氛围(死气沉沉)等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状况;寻新路,从作文规律出发,从学生的表达实际出发,对“外”开放,把课堂与学生的锞外生活,把现实与学生已往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与课外、现实与过去的有机融合,对“内”搞活,实现“思路、文路、情路”等“多路”贯通,课堂教学不拘一格,生机勃勃。 我们试图建立的开放式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因而要受两个法则的支配:只有永恒的输入,才能保证永恒的输出;只有输入高于输出,才能保证输出的优质高效。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要交给学生获得材料的方法。如何引导小学生收集信息,为作文积累材料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建立作文档案和制作活页卡片是很有必要的。一、建立作文档案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写过的作文,日记等保留起来,故称“作文档案”。然后每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  相似文献   

10.
如何上好作文课,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拟定了几种作文指导课的课型,供语文教师教学时参考。一、单元写作指导课模式初中语文课本的每个写作单元,都有写作的指导与要求,并附有“作文参考题目”。写作单元的教学程序应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单元写作指导与要求内容,然后按单元写作的意图,并参照“作文参考题目”练习写作文。当然,也可以按教材要求另拟同类型题目,指导学生写作文。单元写作的一般教学模式应为:提出单元写作训练要求→点拨审题要点→提出选材建议→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写作文。二、单项作文训练课模式作文…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两年多的作文教改实验,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来源以及作文指导、修改的方法。认为:学生写作兴趣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作文指导课应以学生活动为主,作文评改应调动学生积极险,师评、学生白评、小组互评相结合,及时反馈信息,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应从“三自”做起,培养学生做作文教学的主人:在活动中,自主地积累素材;在情境中,自然地投入写作;在评改中,自由地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一、高中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习题”式的教学,有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命题→指导(或有或无)→写作→批改→讲评,即由教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稍作指导或干脆不作指导,学生埋头构思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讲评。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其中固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被动性。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什么是被动的,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讲评而被动接受的,这样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简单化。只单一地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三是局限性,学生只顾埋头写作,互相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不能开拓视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对学语文有两怕:一怕学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作文一直是师生都不愿涉足的荒漠,要突破作文教学瓶颈,使之成为春意盎然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阅读生活的意识,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生活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正>一、融入社会,走进生活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  相似文献   

15.
学生书面作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向外输出信息。信息从何而来呢?就要溯源到摄取信息,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就无法提取、加工、修改、输出信息。一个小学生要想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必须大量储存生活信息。而储存的这些信息,正是学生身边的、丰富的、美感的生活。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和观察能力及认识能力的局  相似文献   

16.
作文能力,是综合各项语文素养的最高要求,是语文教学成败的标杆。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重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忽略学生自我实践的感悟提升。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指导→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种模式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指导上,学生完成习作后由教师加以评定,就是写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学生写作心理的核心。学生从阅读、观察生活到写成文章,即把感知所捕获的信息和记忆所贮存的信息转化为新的信息输出,关键在于思维的加工。平时学生作文往往思路狭窄,或感到没有材料可写,或作文没有新意,立意不高,这与学生没有掌握思维技巧有密切关系。下面就思维技巧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许多小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习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作文命题到作文指导都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的作文指导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内容入手,只有解决了学生有内容可写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  相似文献   

19.
实现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条件之一就是要确保及时有效的反馈矫正。及时的反馈,可以针对学生作文情况调控教学进程;针对作文的成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出作文的误区,使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达到预期的目标。 运用反馈原理构建阶段反馈作文教学模式是确保反馈达到及时有效的措施。 阶段反馈教学程序是: 三阶段:写前反馈→写中反馈→写后反馈 五环节:据标准备→据标指导→据标试写→据标评改→据标总结  相似文献   

20.
马维侠 《教师》2010,(4):72-72
我们应让学生的作文闪烁着个性的光彩,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选材,使作文教学沐浴人文的阳光,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爪.眭。学生作文个性的养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走入生活,体现个性。如何张扬学生作文个性,创作出精彩的作文?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