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诵讯员大都生活在基层,接近群众,熟悉生活,常能发现好题材和有价值的新闻。但因为采访和写作上存在某些不足,常求助于记者。但有个别记者,见到通讯员的稿,发现题材很好,常常撇下通讯员,自己悄悄下去采访,最后只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拿到通讯员一篇好稿,稍作改头换面,来个“芳名独具”。因此,有的通讯员见了某些记者,不是躲开,就是话不投机,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好稿埋没,记者、通讯员关系很僵。作为记者,帮助通讯员修改稿  相似文献   

2.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除了深入采访外,也要善于思考才行。《废品站惊现千余张居民身份证两市民4.8元将其买下》之所以能在2003年华北晚报新闻奖评比中获得好新闻一等奖,我们认为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用心思考的结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好的题材为前提,对于名记者来说,能与好题材相遇,那真是一件令人振、使人激动的事情,但好题材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新闻。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与好题材相遇是幸运的,但能否把好题材变成好新闻却需要记者的努力。如在思考中发现———《废品站惊现千余张居民身份证》追踪报道回味□…  相似文献   

5.
记者深入新闻发生地亲身感受和体验,精心并善于抓住新闻的闪光点.这是记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记者几乎每天都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新闻,但一件客观事件发生后,在有的记者眼中能够发现其新闻价值,有的则不能;有的记者能在其中挖掘出重要新闻价值,有的记者能看到的新闻价值很表面很浅显。在外部采访条件相同的状态下,记者的素质与新闻发现力之间存在着决定性的关系。一、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给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竞争的需要,如何写活新闻,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日常工作中,常见到这种情况: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记者可写出不同的水准,有的新闻写得呆板而无活力,味同嚼蜡;有的新闻则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吸引读者。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稿件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记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要写活新闻,关键取决于记者有没有活力。 记者的活力,是记者在一定的政治、业务素质基础上延伸的更宽泛的人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新闻气质。 按常规,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低,除了政治思  相似文献   

8.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新闻学释义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高,越丰富,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特殊素质就是它所包括的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等,新闻记者要根据新闻价值进行采访、报道,这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才能把握住新闻价值?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序,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深入发掘、正确认识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典型新闻题材,及时发现新闻题材,深入挖掘新闻题材,从全…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采访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深入下去,并不等于抓住新闻,这只是采访工作迈出可喜的一步,为捕捉新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呢?许多记者(通讯员)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答案:要有新闻敏感。用一句形象化的话来说,要有狗的鼻子、鹰的眼。在西方新闻学中,把新闻敏感叫做“新闻嗅觉”,直译就是“新闻鼻子”。所以,西方记者又有这样一句座右铭: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嗅觉,应当像警犬那样灵敏。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对新闻写作形式,可以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有的人善写情景式新闻,有的人善写有理论色彩的新闻,有的人偏爱通讯、特写,有的人偏爱写人物、调查报告或评论,如此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记者最好是各类新闻武器都能掌握,各类新闻形式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样,你才能应付你面前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12.
穆青同志很早就提倡记者写视觉新闻,可是在我们的报道中,视觉新闻的比重却很小,好的视觉新闻更是寥寥无几。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宣传方法、宣传作风亟待改革。一个记者不走出编辑部的大门,靠在办公室打电话、编现成材料,如何能写出视觉新闻?有的即使下去了,不到群众中深入采访、仔细观察,抓不住生动引人的镜头,同样也写不出群众所喜爱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做个好记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的理想。但有的人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自己的作品和名字留在了新闻史上。那么怎样才能具备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精神,以高洁的人品去锤炼高尚的文品.以坚实的职业精神去塑造让人敬服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新闻类广播作品都离不开采访,多数新闻性节目都设有主持人。所以,采访、主持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新闻类广播作品的创优。从全国广播评奖中感受到,一些记者不大会采访,有的提问不到位,有的提问不得要领,有的提问信息含量太少,有的提问显得记者无知,等等。一些主持人素质较低,有的驾驭不了节目,有的自己定位不准,有的显得知识不足,有的语言能力偏弱,等等。  相似文献   

15.
初当记者时,常常苦于没有题材可写。其实,新闻题材随处都有.缺乏的是作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硬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一谈起好新闻,大家往往想到重大典型或突发性的新闻,诚然写好这类新闻获奖的机会较多,但这并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能遇到的。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好新闻更多地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笔者从事新闻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年均有作品获取新闻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够不上“重大典型”,也沾不上“突发性”的光,平常得再也平常不过。所以,笔者认为好新闻多在平凡之中,关键是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写作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无时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记者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必须深入第一线去寻…  相似文献   

17.
人人都会唱歌,但不一定都能唱得很地道,都能达到专业化的水准。究其因,除是否具备歌唱先天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不谙歌唱技法;新闻记者都可以写新闻报道,但未必每个记者都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个中之因,乃大多数记者(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而又不思进取、不善挖掘题材和思考的记者)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法。胡仁钧同志在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掌握和归纳了新闻写作的诸多基本技法,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而且,他还将这些技法加以提炼、总结,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出版专著《新闻写作技法》(以下简称《技法》…  相似文献   

18.
许多新闻工作者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观点的影响,往往把已经报道的新闻看成“明日黄花”,作为过眼云烟忘却了.其实,有许多名篇是从“旧闻”中进一步发掘出来的。有的记者甚至因此而名扬天下。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中发掘新闻”都十分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普利策奖金管理人之一——约翰·何汉自在他的《新闻学原理与实践指南》中说“出色的记者知道他必需把接触到的各类新闻题材都掌握住。尽管这些报道题材有些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从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面对同一新闻资源,为何有的记者就可以大浪淘沙火眼识金地掘出宝藏、捉到鲜鱼呢?而有的记者却对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让人扼腕叹息呢?这主要取决于记者对这一新闻事件有无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判断和实现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新闻传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它是新闻传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发现     
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同样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同样参加一个会议,同样阅览一天的来稿,有的记者抓住了有价值的新闻,有的收获却很小。这种差别,反映了记者在发现新闻能力上的差距。发现新闻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一种特有的天赋,而是记者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善于在每天接触的大量事件中迅速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怎样增强新闻敏感?我的体会,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