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艳璐 《东南传播》2020,(12):68-71
新冠疫情背景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现实诉求将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大突发事件场景下传播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流媒体携手新媒体、社交媒体优化对外传播阵营,舆情信息呈裂变式扩散,国际舆论形势愈加复杂。通过转变中国对外话语叙事思维,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持突发事件传播等策略,以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传播效果评估反映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数量少且影响力较低、传播内容吸引力不佳等问题,为改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有效建议。因此,未来研究中亟需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机理与规律等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基于新兴科技的传播效果自动评估与智能优化系统,为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的浪潮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微博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既是传统传播理论传承,也在一些方面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拓展、补充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研究了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并试图从传播理论的呈现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微博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式。在理清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运行规律的同时,寻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共同规律,为城市形象塑造、微博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4.
刘志  马芳菲 《东南传播》2021,(12):40-43
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与社交媒体的普及重塑了媒介环境和信息传受方式.社交媒体汇聚了民间传播力量并对意见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官方和主流媒体主导的对台传播一直承担着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理论推演及现实状况都证明,对台传播既有的传统渠道正在消减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从多元传播主体、渠道、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这个全新场域中提升对台传播的能力,重新构建起对台传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颜斌  黄晓辉 《新闻战线》2023,(23):35-38
伴随短视频热潮,国际传播呈现出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趋势,这为地方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路径方法。湖南日报社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赋能国际传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能力、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力、沟通世界的连接能力,积极探索地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李锐 《中国出版》2023,(11):13-17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党的理论传播面对的整体环境、平台媒介、传播方式、话语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理论传播面临更激烈的注意力争夺和圈层受众突破,传统媒介时代“橱窗式”的信息展示和“严肃说教”的基调日渐式微,急需一种沟通叙事来占领认知高地。另一方面,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提升理论传播速度、广度和热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使得理论传播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具想象空间。因此,本研究融合建设性理论与政治沟通理论,从3个方面阐释媒体建设性沟通策略如何赋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以“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议程设置迎合主体的多元协同,以“解释性”叙事与“解决性”叙事建构信息框架,以“非理性”因素实现情绪动员。  相似文献   

7.
学术信息传播是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交媒体上学术信息的传播机理,有助于研究人员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文章首先对学术传播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演进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要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型及传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国际关系的动态。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不仅是全球传播的必争之地,还承载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使命。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实践,强调适应不同文化和受众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西方国家社交媒体发展趋势和各平台特点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引导国际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国内有关公益传播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新浪微博公益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以国际公益组织绿色和平为例,分析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一年间,在新浪微博中提及、转发、评论绿色和平组织的网友的特证,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参与绿色和平公益组织的传播主体特征的研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公益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健康信息传播,研究通过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检验了党媒、市场化媒体、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与公众等多元话语主体间的多层次议程互动情况.研究发现,在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方面,公众的属性议程相对独立,党媒和市场化媒体主要影响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层面;在第三层网络议程设置方面,党媒对社交媒体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海兰馨 《东南传播》2021,(7):131-136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3年至2019年间营销传播研究文献题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共引分析、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研究发现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共同构成并形塑了营销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2013年至2019年学界对于营销传播领域的关注主要有以下五个知识群:品牌研究、社交媒体研究、网络口碑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环保与健康研究.随着营销环境的改变,社交媒体成为营销传播的主阵地,数字营销传播成为营销传播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3.
智能终端的普及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转发抽奖"是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经常采用的方式,传播者将议题和奖品绑定,要求受众转发信息即达成中奖条件从而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就社交媒体中"转发抽奖"所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论述社交平台环境中议程设置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赵洁 《现代传播》2023,(3):84-92
在社交媒体中,普通个体开始作为传播主体,不仅拥有便捷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而且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信息生产、传播与增值均发生于个体互动之中。这使得社交媒体中逐渐形成一套由个体传播为主导,以个性化、感性化、碎片化、裂变式和聚变式为特征的传播逻辑。个体传播可以扩大国家形象塑造信息的辐射范围,增加讨论热度,提升接受程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观的个人主义书写与宏大的国家形象塑造之间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规划性、规范性、理性和完整性。科学把握并运用社交媒体中个体传播逻辑的规律和特质,充分发挥个体表达的独特优势,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时代,受到图文宏观环境的影响,截图传播在媒介的普及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中迅速发展,成为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手段。本研究以引发网络关注的霍某陈某事件为例,探讨研究截图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发现,由于技术赋予的使用便利以及截屏传播带来的“接近真实”的感受、对文字的生动再现、维权留底的有利武器等功能,使截图传播从一个方便人们保留内容的辅助手段转变成内容传达的主要运用手段。但伦理问题也伴随而来,其原因与媒体技术、媒介属性、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等有关。据此,本文从技术支持、政府政策调整、用户素养提升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截图传播伦理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焦玥 《传媒》2023,(10):57-60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阵地,许多外国人加入到网红行列中来,外国留学生从他者角度展示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传播发挥桥梁作用。本文以“老外克里斯”为例,以霍尔的文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外国网红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中国受众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从而为我国提高跨文化传播效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彬 《新闻传播》2023,(6):50-52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健康传播提供新的可能,微博作为自媒体主要入驻平台之一,已经成为专业人员从事健康传播的新渠道。文章从“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以微博“V影响力榜”榜首健康医疗自媒体“许超医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自媒体健康传播的突破创新,并通过归纳健康医疗类自媒体进行健康传播的特点,为社交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佳炜 《今传媒》2021,(4):114-116
国际社交媒体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深度渗透和冲击,也为陕西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崭新空间与契机。本文以构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传播机制为依托,提出增强陕西文化对外传播力的"国际社交融入"传播策略,包括创建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资源库、创设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遴选机制、挖掘日常生活维度的陕西故事的国际社交表达、搭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媒体多源动态监测体系、培育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协同内容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理论自四十年前创立至今,大多数研究都专注于政治传播领域的问题.该理论是否能如同在政治传播领域一样,在商业企业传播中得到体现?为回答此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新闻媒体及其企业报道的分析,辅之以对在华跨国企业声誉的测量及分析,首先分析了第一层级的议程设置效果,并发现媒体对企业的报道数量与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次,本文分析了第二层级的议程设置效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媒体显著度与公众对跨国企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认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发现媒体上的企业正面报道影响公众对该企业的正面感知不明显,但媒体上的企业负面报道能较为显著地影响公众对该企业的负面感知.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的融合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文本载体,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报道已逐步从本土议题走向国际视野,有关脱贫攻坚的国际新闻报道可被视为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叙事实践。本研究基于数字新闻学和叙事学等理论,考察以CGT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客户端和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叙事在命题、策略和画面上呈现从“攻坚”到“共建”的叙事转向和语态拟合,包括短视频叙事在内的数字叙事形态突出冲突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叙事命题的精细化设置实现国家叙事的话语创新。国家叙事可被视为“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国家叙事的元叙事、叙事主体性以及如何在“内外”和“中西”之间重塑理论张力,是拓深国家叙事理论体系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