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社会各界重新检视野生动物保护的现有措施,涉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的传统行政监管和刑事规制方式在规范实施、保护范围和监督效果等方面存在短板.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益诉讼制度的系统构建符合生态文明法治理念,在公益诉讼检察的专业技能支持下,该制度能够进一步发挥其风险预防和生态保护的优势.因此,公益诉讼制度的系统构建应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增加公益诉讼运行的相关规定和具体实施细则为基础、行政执法上积极配合公益诉讼自觉整改和接受监督、积极推进公益诉讼司法工作和发挥检察机关在"四检合一"的指导下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公众多形式参与公益诉讼等对策,实现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环节构建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文明之路的积极建设,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正在稳步推进,可诉范围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愈加成为环境保护的研讨话题。为此,首先对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否定立场予以纠正,后分析得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识别依据有:"环境公益"、对环境的侵害及对环境的侵害行为。在此标准下,阐述污染环境要素与破坏生态稳定是可诉范围的主要内容。以期推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理论研究,保护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方出现“癌症村”现象。这一现象警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构建完善的公益诉讼机制对于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应赋予农民个体、村民委员会、环保团体、环境执法机关、检察机关等五大主体农村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以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制度的作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五位一体”式协调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4.
2018年《检察公益诉讼》实施以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与日俱增,突显司法效益性和卓越实用性。通过分析黄河流经九省125份一审判决文书,发现问题集中表现在诉前程序、合议庭组成形式、承担责任以及惩罚性赔偿等方面。该制度需要不断探索优化,包括规范诉前程序,确定审判组织形式,实施多元化责任承担方式,建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以及明确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等,为黄河流域检察公益诉讼发展保驾护航,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司法救济制度。与传统的环境侵权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诉讼目的、救济内容、诉讼价值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虽有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不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与我国一样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印度已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应辩证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相关立法,完善司法工作机制,尽快建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法律特征和种类,有益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是完善我国环境诉讼立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作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孕育的司法创举,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经历“顶层设计”“法律授权”“试点先行”“立法保障”和“全面推开”等阶段,是一项党和国家的民心工程,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公益诉讼捍卫英烈“身后名”、引领社会“文明风”、呵护生态“和谐美”,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公民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源于古罗马法,并在英、美等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已成为西方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的检察总长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相比较,我国公益诉讼虽在司法实践中日渐增加,但在法律上还未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需要借鉴与吸收国外理论,完善当事人适格制度,从而寻求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8,(1):86-9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入法四年多,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司法实践仍困难重重。不确定的原告主体、高难度的取证、居高不下的诉讼费用等严重阻碍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环境公共利益仍不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得到较好的维护,环境污染案件仍频频发生。本文以此为视角,剖析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民事检察制度之具体运用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完善民事检察制度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大量的环境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文章在分析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以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中存在着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行政诉讼部分的诉前检察建议发出率高、行政公益诉讼部分与民事公益诉讼部分分离等现象,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的不匹配,主要原因有级别管辖带来的起诉障碍、诉前程序被采纳率畸高、法院内部审判分工不明确、行民责任衔接不够等方面。为改进上述因素对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实践带来的困难,应当加强基层法官、检察官综合知识积累和办案能力,实现民行一体化;加强立法,对起诉时效法院管辖等方面进行完善,协调举证责任分配,常态化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同时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调解制度,顺应了法律纠纷解决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但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规定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的实际可操作性。为此,我国法律应严格限制调解程序的启动时间、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公告审查制度,同时完善调解协议内容、细化审查标准,以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环境问题的突出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成为热点问题,其制度设计更是问题焦点所在.从我国现存的问题出发,论述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起诉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等具体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具有公益诉讼的一般特性和特征。我国应当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授予工会组织和检察机关行使劳动公益诉讼起诉权;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护最低标准的领域中引入劳动公益诉讼;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或发出检察建议是劳动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而劳动争议仲裁并非劳动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外已有很多的立法和实践范例,尤其以美国的“私人检察总长”制度、法国的越权之诉制度和日本的民众诉讼制度影响最大。然而目前还未在我国建立,以至于在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有利于依法行政,保护公共利益及人民权利,而且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立这一制度的法律基础及文化环境。以此为基点,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构建这一制度的理论设想:包括行政公益诉讼可供选择的三种模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及类型以及保障行政公益诉讼顺利运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司法救济制度,具有与传统的环境侵权私权诉讼不同的特征。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缺少相关的立法规定,致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在司法中存在困境。我国应当依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探索正确的构建思路,确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切实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环保部门在行政执法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值得欣喜的是,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正式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然而,相较于国外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起步较晚,步履维艰。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程序设置、举证责任、诉讼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粗疏和不足,值得我们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经济价值巨大,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法律制度建设的缺位。当前迫切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生态法律制度建设之中,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寒地黑土法律的生态化。法治以其公平正义等功能价值成为生态建设的不二选择。目前,应从立法精神上,以宏观立法层面和中观或微观层面来为建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建议,重点研究包含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公益诉讼制度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犹如一个巨大梦靥开始附着于全球各个角落,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为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构建与创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包括法律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从环境公益诉讼构建为视角,阐述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并对建立、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