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娱乐性因素对诗坛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加上鸳蝴派风气的推波助澜,使得报刊诗话中的娱乐性日益增强,出现了包括香奁诗话、滑稽诗话、游仙诗话等三大类型的几十种相关特色诗话.此类诗话既重视报刊的传媒特点又不废诗话的生命本根,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崇雅与创作的变俗特征.它是报刊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文人喜新恋旧情结的诗学再现,这不但导致了文学权力的下移,也带了文学风气的深层变化.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化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和海派文化这组名词,在时下言谈交往和报刊荧屏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海派小说、海派电影、海派话剧、海派服装、海派建筑、海派饮食、海派绘画、海派书法、海派足球,甚至呼唤海派风格球迷和海派鸡尾酒早日登场亮相,大有海派淹没一切之势。本文探讨的是近代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自幼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文化铸造就了他的品格。同时,曾国藩又是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他积极引入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曾国藩能够接受近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动了中国报刊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印刷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岭南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19世纪,随着近代报刊进入中国,中国人对近代报刊所具有的舆论传播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近代报刊在中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进而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刊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革力量。近代知识分子的几个主流群体在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历史地递进地认识到报刊的重要性,他们群起办报刊,使之成为手中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既推动了社会现实的改造,实现了报刊的变革,带来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群体力量的凝聚和壮大,催生了新的文化群落  相似文献   

7.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者被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诸多碰撞、冲突和调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闽地乡民铁路利权观念转变、铁路沿线乡民筑路态度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三方面来探讨漳厦铁路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毕生的办报活动,一直与其反对封建专制及列强入侵,倡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斗争相始终。其办报生涯之长,主办报刊之多,报业思想之新与丰,及报刊宣传的社会影响之大,在清末民初都是首屈一指的,实堪称为是近代中国报界之第一人。他的办报实践与理论及宣传活动,在沟通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促进中国知识界思想大解放和近代中国报业自身发展,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进步与迈向近代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之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开山祖、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及传播西方文化使者中之主角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社会是紧密相关的。晚清至民国期间社会的剧烈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文明走向近代文明,民众的娱乐文化生活及生活观念也由此出现了新的变化,并通过新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能够管窥近代娱乐文化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0.
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留学教育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留学教育也对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代报刊与近代戏剧关系密切。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绝大多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推动了传奇杂剧作家创作心态、作品题材、体制乃至接受方式的近代转型。近代报刊与作为大众艺术的戏剧尤其是舞台演出的关系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近代报刊促成戏剧观念的变革,并成为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2.
在西学东渐的春风下,中国近代报刊积极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科技知识。1896年3月《万国公报》公布伦琴发现X射线后,近代报刊及时迅速地竞相追踪报道和传播X射线知识,其中包括X射线的用途、X射线技术的发展和X射线的原理及其危害,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对X射线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办报刊出版,较之于中国旧式邸抄京报,乃是一种新式媒体。它们在加快媒体自身变革的同时,也在中国知识分子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重大转型,既是知识分子思想史意义上的一次价值转变,也是其社会史层面上身份、地位和角色的一次转换。报刊书籍日益成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彰显社会文化关怀的重要职业场域。  相似文献   

14.
在辛亥革命时期,海派京剧艺人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由此深刻区别于同时期的古典京剧艺人及其行为方式,从而体现出现代美学因子在海派京剧中的孕育生成,并最终促发中国美学形态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美学价值上,虽然这种现代转变还是初步的,但是这一时期海派京剧自身所展示的种种现代美学精神,在中国社会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引导,进而反映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实践性。在社会价值上,海派京剧艺人作为伶人群体,一反传统社会对伶人的固化思维,能够奋起反抗社会黑暗,精神上编演新戏宣传革命、行动上身先士卒加入革命、经济上筹款募捐支援革命,这对辛亥革命的促成和海派京剧自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社会、文化的转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历了两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文化转型发生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它旨在革新封建主义的老传统文化,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第二次文化转型是当前的改革开放,它旨在革新新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实现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所谓新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它有别于老传统文化,同时又承袭了其结构模式。第一次文化转型没有成功,第二次文化转型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毕其未竟之功。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曾领先于世界,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却是在外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长达2500年的断层。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在寻求社会发展方向、国家前途、个人价值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与现实社会的隔膜,造就了他们深深的文化失落感。一直生活在古老传统之中的旧式知识分子,由于无法摆脱强大的历史惯性,因此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新式学堂及清末留学热潮中的新式知识分子,在人们依然沉浸于科举“正途”的社会氛围中备受排斥而深感压抑;知识分子在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诸多努力后仍未能改变其屈辱命运之时,信仰破灭,或遁入空门,或自杀以求解脱;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先知先觉者与麻木不仁的普通大众有极深的思想隔阂。不论他们演绎了怎样的人生,都不能否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寻找一种国家、民族前进和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深沉的忧患意识造就了他们这种执着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19.
黄石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矿冶文化成就了其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和华夏步入文明的标志、古代重要的采矿冶炼中心和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的矿冶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使其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资源濒临枯竭的今天,黄石必须以矿冶文化为再生之根、发展之魂,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