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描写了一个光辉的女英雄形象,一位巾帼英雄形象.<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和社会意义.<木兰诗>像一切民歌一样,也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  相似文献   

3.
作为产生于北朝时期的优秀民歌,《木兰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本文即以民族融合作为切入点,从融合的生活内容、融合的人物形象、融合的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木兰诗》进行深入读解。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之一,长时期以来一直受到较高的评价.人教社大纲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称"<孔雀东南飞>是保持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相似文献   

5.
<正>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多次被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从教二十几年来,对这篇文章的教读已有很多次,每次教学都有很深的心得和体会,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对已有的资料的考证,对涉及本文的几个问题表明我自己的观点。一、《木兰诗》的年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书下注解里提到《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如果把它定为北方的乐府  相似文献   

6.
<正>《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气势雄浑,且易记易诵,这主要源于出色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一、结构整齐的对偶手法对偶的运用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也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对偶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张志国 《阅读与鉴赏》2010,(4):40-40,34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同学们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对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直率、朴素、刚健的风格和其中描绘的战争生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再和同学们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西洲曲》是南朝艺术成就最高的民歌,《木兰诗》堪称北朝民歌的代表作。由于产生的环境不同,水土滋润和人为给养不同,使处于同一时代的这两首诗在内容、情调、风格、形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入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其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据《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木兰诗》的注释:  相似文献   

12.
王锐 《现代语文》2006,(1):20-21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自诞生起便广为流传,后世作家一再把这一故事写成戏剧、小说,木兰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历代的诗论家对《木兰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推为乐府中千古杰作,它和《孔雀东南飞》共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所叙故事当起于北朝,并在当时形成诗歌的原形,后来流传至南方,又经南朝人和唐人润饰,遂成为今天的《木兰诗》。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它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木兰这一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形象千古流传,家喻户晓.本文试图从<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来具体阐述<木兰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5.
李莉 《现代语文》2008,(2):43-44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长300余字。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此诗在艺术上突破了汉代杂言体民歌的狭小篇幅,。形成了自己的长篇巨制体式,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加之布局严谨,繁简得当,描写生动,语言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所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材一改再改,很多作品都被删去,而它却被一直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朝乐府民歌的杰作《木兰诗》,一直被中学语课本所采用。它的内容较好理解,没有歧义,但课本对诗歌的末段两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注解,我却总有些迷惑。  相似文献   

17.
陆林华 《现代语文》2006,(3):128-128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于“唧唧”的解释,苏教版教材及配套参考书均为“叹息声”。即“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笔者认为,“唧唧”应释“为机杼声”为妥。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且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把诗歌和民歌有机融为一体,还塑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完美形象,从古流传至今甚至到将来,我们学习研究这篇课文,应该重点放在文体和人物研究上.  相似文献   

19.
<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后人盛称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也称"木兰辞")为"乐府双璧"。它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这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采用个性化的对话、抒情性的穿插、渲染衬托等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北朝民歌《木兰诗》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流传千古的故事中感受木兰传奇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