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明清小说为例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3.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4.
古代小说中的报复负心汉故事涉及了许多法律问题,如男女爱情契约的风险、被抛弃女子的人格权和名誉权、古代妇女中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等方面。痴情女报复负心汉的实质是她们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和精神赔偿。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刊布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溯源古代小说文体的发生,考订志怪小说的流变,厘清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构性等特征的故事俗赋与小说文体的联系。利用出土文献开展古代小说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古代小说研究,而且也可以为今天的小说、戏剧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隋爱国 《文教资料》2008,(34):12-1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欲意识上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尊情重欲的情欲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中的"性不洁观"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欲意识的积极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古代的这种情欲意识融入其极具现代性的情欲意识结构中.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隋爱国 《文教资料》2008,(33):16-18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价值意识上的复杂关系,本文作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无疑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中言情小说之以个人价值为导向的价值观念支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以家国等社会集群为导向的价值观念主潮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积极的价值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之融合到其以自我为导向却又富有开放性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结构中,使之具有了新的面貌与风采.  相似文献   

8.
凡例作为古代小说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一般出现于小说卷首,以条目式的文字,发散式的视角,不受拘束、自由的叙述方式,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小说理论、小说美学和小说史料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小说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8月13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中国港台地区近百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十分繁盛,现存作品数量巨大,取材广泛,体式多样,其中尤以“汉文小说”为大宗。15世纪后期受《剪灯新话》影响而产生的汉文小说集《金鳌新话》是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成熟的标识,17世纪后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大量产生也深受中国长篇白话小说传入的影响,但在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古代朝鲜半岛小说在题材内容、思想情感、美学风貌等方面亦有许多开拓和创造,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因此成为朝鲜半岛人民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和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以及丰富的遗产。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世小说的最初的渊源。从上古到先秦两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酝酿和萌生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古代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在时间上大致重合,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评点的繁荣时期,故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是以评点本为主体的,并影响了朝鲜古代汉文小说评点的产生和发展,还逐步改变了朝鲜朝文人对于小说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中,借鬼神表达思想,帮助完成故事,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形成既有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原因:由于科技欠发达,人们相信鬼的存在;也有作者个人的因素:驰骋个人想象,弥补人生的不足,并达到书写史传这一神圣体裁的目的。对鬼神的描写最早起源于神话这一非完全意义上的非自觉而为的小说创作中,在隋唐之后它才在小说中得到自觉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得以坚持,它对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开辟及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这一情结一直存在,但因鬼神模式的简单化和非系统性而使中国小说中的鬼神表意自始至终陷入简单的重复之中。  相似文献   

14.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小说是日本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们是日本小说作家以汉字为叙述语言,描述日本本民族故事、反映日本人民民族感情的一种独特创作。多年来,由于这种小说形式上的“汉化”和内容上的不相一致,致使它们同时被排斥在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研究视野之外.其面貌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它们虽然从学疆域划分的角度上属于日本,但无论其语言风格、体形式,还是小说旨趣等等,它们又的确深受中国小说的深刻影响,甚至是自觉模仿。这一切,显示了处于化强势地位的中国小说对域外小说强大的影响力,及其在学交流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古代神话幻想小说.情节生动曲折,神幻离奇、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像力.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6,(3):59-64
古代党争小说是古代党争的产物。党争小说,指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和即使无关乎党争内容却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即党争小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所有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二、所有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在中唐朋党相争的政治环境中,党争小说是由小说叙写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写作惯例与小说创作"失实"甚至"假小说以施诬蔑"的尝试相结合而形成的作品。它们在中唐迅速走向成熟,涌现出许多相类的小说作品,其中《周秦行纪》是其代表作,它们对后世的党争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具体的学作品相比,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吴组缃先生以大家风范居高临下地向我们勾勒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表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章立论充分,论证严密,同时又条理清晰,说服力极强。然而,此也存在一些语言微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叙事上存在着“以三为法”模式,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对其进行定义,并探究其文化成因和审美意义,以便从中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某些创作规律,揭示其在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