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随着清代科举宾兴在各地的普遍设立,这种专门为科举考生而设立的教育公益基金对基层地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一方面,人们日益将捐设宾兴的行为媲关于宋代范仲淹捐建宗族义庄的义举,并进而认为其施惠范围较之宗族义庄更为广泛,故而也便更为难能可贵。有些家族甚至将原本用于宗族祭祀的族产捐为科举宾兴的资产。另一方面,地方士绅推举代表、值年轮管宾兴资产的管理方式逐步取代清代中前期的官府、儒学教官对科举宾兴资产的直接控制,也为清代基层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2.
明代公益性助考基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附属于儒学田产内专门用于帮助本地考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经费,一是相对独立的专项公益性助考基金。明代已经出现了以"宾兴"命名的专项公益性助考基金,成为清代宾兴的发展源头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4.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5.
古代地方助学助考机构--宾兴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宾兴”一词古已有之,明清时期发展为地方上的助学助考机构,在诸多方面为应试诸人尤其是其中的贫寒之士提供资助.它对于扩大古代“养士”的效益,化解社会一部分文人之间的贫富矛盾起着积极作用.是民间与科举制度相"配套"的机制.但并未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这种民间集资助学的形式,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消失而消失,有些地方的宾兴会贷金曾一度成为民国时期地方助学基金的一部分,仍然发挥着作用,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宾兴是研究地方教育机制和科举考试时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提供了江西宾兴会的有关信息,并以清代江西的宾兴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宾兴组织的类型、名称,宾兴组织产生的原因及会费来源,宾兴组织的助学规定、宾兴组织的经营管理及宾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8,(3):80-84
民间助学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的民间助学组织,尤以清代宾兴最盛,影响最大。历史的发展具有惯性,通过分析当今民间助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清代宾兴"官倡民助"的运作模式、"发典生息""基金运作"的经费筹措与管理和"地域助学""思源银"的资助条件及方式对当代民间助学模式创新的借鉴之处,进而提出民间助学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模式。  相似文献   

7.
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制度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组织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科举经费之外,还下放一定的权力让地方政府管理部分科举经费。具体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采取效率制度和宾兴礼仪两种型式管理奏销的科举经费;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尽可能地将官员、士绅和商人等社会各阶层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外销科举经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奏销科举经费在维护科举制运作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东南地区的宾兴组织发端于嘉庆时期的郁林州,其后临近各府县纷纷效仿,成为广西宾兴最为发达和集中的地区.晚清之际的宾兴作为一种捐资助学的组织,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组织或管理宾兴的各个阶层尽管有各自的利益,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目的促成了晚清桂东南地区宾兴的快速发展与高度发达.同时,广西的宾兴也对地方社会的科举和风气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从客观上维系着士绅的利益和维护着国家的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11.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2.
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清朝这个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科举考试舞弊却尤为盛行,出现多次大型要案,且手段多样,频次增加。通过对清朝历代科举考试舞弊要案的史实考察,运用计量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清朝科举考试舞弊的案发时间、地域、考试类型、手段、规模、处罚形式等进行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范哗 《考试研究》2014,(6):90-94
考试出题是考试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出题方式与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考试制度文化变迁,是评价与衡量考试制度质量的重要指标。清代科举制度历经悠久的发展历程,其出题方式及考试内容趋于完善与稳定,成为彰显科举文化与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与调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科举考试认识的偏颇及科举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统治的逐步巩固,民族间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和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统治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实施了科举考试、崇儒兴学等措施,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诸多对汉族士子看似不公平的政策以向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倾斜",但对教育文化水平相对逊色的少数民族而言,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作的决定,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应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来华西人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来华西人曾参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潮流,不断提出改革建议;特别是1899年由中国(基督教)教育学会与广学会联合制定的《推广实学条例》,推出一套独立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全国公共考试方案。该方案是中国近代西学教育不断发展,而清政府不能适时甚至阻碍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促进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现基督教化,而后一目的必将遭到一般士大夫反对而注定在中国行不通。但是,方案所体现的学校考试应与国家选官制度分离的思想,正是后来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兴起了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组织,即通称的"宾兴组织"。江西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其资产的来源一般有官拨产业、士绅捐资、商人捐资、大众派捐等形式。但宾兴资产多用于增殖,即以生息银钱资助士子,其方式主要有置产收租、发典生息两种。地方士绅在宾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宾兴组织的涌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