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5G时代人工智能的到来对社会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分析传统工匠精神对社会层面与教育层面的影响和意义,探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现状,研究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教学模式,以此形成工匠精神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新思考、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技能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目标和内容不够明确、重视度不高、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问题。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切实提高河北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的魂,一名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态度。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了解其对于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作用。在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工匠精神的价值激励,加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定位认识,实现特色专业的长久发展,在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养成,对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4.
面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现代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不足、培育模式单一、校企融合深度有限、校园文化熏陶不够等不足。推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将工匠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工匠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戴臻  唐俊  黄蓉 《教师》2022,(6):99-10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文章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将软件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关联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进"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融"岗""赛""证"要素于"课",增...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与广度。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尤为重视技术的强大,而技术的强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将工匠精神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动力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呼应。目前,职业院校在追求功利性而忽略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短缺人才培养过程等现实情况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执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完备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相似文献   

7.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8.
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为辽宁再振兴服务的首要任务。从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高职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学校内涵式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高职院校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于工匠精神,分析在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能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简单房屋设计等一线岗位工作,具有建筑工程技术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以大国建筑工匠为培养方向,以学生的入学情况为基础,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为依据,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在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递进式培养,符合人才培养定律,是新形势下建筑"工—员—师"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