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孔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导源于他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也导源于他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下面将说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论学与思的结合——关于思维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孔子是很重视学的,经常念念不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十室之色,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孔子对“思”也有许多讨论。不过,他对那种自发状态的思维并未作很高的评价:“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个“思”当是指一般自发状态的“思”。孔子认为应当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他的名言是: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叙事表现在因事而说的言说方式和“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这二者正是孔子“中庸”方法论的体现。孔子的教育叙事时于今日的教育研究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对个体教育经验的合法地位应予确认;在尊重个体教育经验中把握规律;更加理性地理解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认为孔子思想中的“人格”、“国格”观念,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并积淀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4.
侯 :陆先生 ,您好 !听说您近期正在研究“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问题 ,我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今天 ,我受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派遣 ,专门对您进行一次采访。您曾经说过 ,对文学应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 ,认为只有大的综合 ,才能有大的创新。那么 ,您认为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呢 ?陆 :文学研究既要分析 ,又要综合 ;既要多元化、多视角 ,又要一体化、综合化。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是人类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 ,或交替出现 ,或同时进行。学者们总是在分析思维取得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宏观研究。 2 0…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外教育家都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学生的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邓晓芒教授在《开放时代》上发表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的章,邓教授认为孔子的言说方式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这种结论对孔子来说是不公正的。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启发式的言说方式,是其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这种言说方式抓住了启发式言 说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在尊重学生人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在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都尽当时的所能加以贯彻和运用。探讨孔子的启发式言说方式,有利于澄清现代人们的错误认识,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①,且又欲“无言”②。但身为人师,欲做到“述而不作’惕,而欲做“无言”则难。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孔子不能不“答”。而正是在这种“问”“答”中,其思想得以凸现出来。因此,离开问答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无从把握住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②,但“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一实质最集中的表述是什么?学术界则众说不一。笔者以为,就《论语》这一作为研究孔子最真实可信的文本看,孔子确实很少直接地“论述”仁是什么的问题,但却有许多关于仁的“问答…  相似文献   

9.
常常“温故而知新”的孔子老师怎么也不知道自己会下岗。孔子说只怪我自己,面对下岗的理由,孔子心服口服!理由一:文凭、职称不详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搪塞过去。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孔子何能?我们坚…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在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既是教学原则,自然包括德育教学和智育教学等方面。本文拟从德育教学对“因材施教”原则作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说“因材施教”是孔子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呢? (1)孔子的“四教”是以道德为基本内容的。《论语》记载:  相似文献   

11.
我打算从探讨思维的分类的角度来论证罗辑科学的一些问题。因为我认为,罗辑总是研究思维的。只有思维这个“被研究者”有了什么,罗辑这个“研究者”才能研究什么。甚至于也可以说只有有了什么样的恩维,才能产生研究这种思维的什么样的罗辑。如果报本没有这样的思维,然而产生了研究那种并不存在的思维的罗辑,这种罗辑当然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对自然美的观照方式中,孔子被公认为“比德”西的代表,其“比德”说的基本涵义就是,自然物之所以美并为人们所观赏,主要在于自然物的性质与人的品格、精神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文章力图规避对自然美本质的相关探讨,仅从孔子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这种特定的“比德”思维方式和罂赏方式出发。探讨其体现出来的人和自然的相通(精神相通和生理相通),并把它提升到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的高度,阐述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对缓和当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伦理所具有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孔子,一般都认为他轻视、鄙视、敌视劳动人民,其“爱人”思想不包括劳动人民在内。但我们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误解。论者大多抓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孔子敌视劳动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从而论定孔子视奴隶主贵族为“君子”,视劳动人民为“小人”。冯友兰先生说:“地主阶级认为,他们跟劳动人民还是不平等的,孔子很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并且鄙视‘小人’。”认为孔子对劳动人民持鄙视的态度。杨荣国先生说:“当时的君子都系指贵族而言,并非是指后来的所谓品德高尚者。因之,小人,也就是指当时的奴隶。”肖萐父、李锦全同志说:“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君子和小人一般被作为统治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以“德行”冠于首位。在评价学生时,孔子也总是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在三千弟子,七十贤人中,孔子最喜欢、最称道的,就是居于“德行”之首的颜回。孔子说,“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称篇名)“回也其庶乎!”(《先进》)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达到顶点了吧!颜回不幸短命,孔子悲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对于颜回的死,孔子哭得很伤心,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于思想品德构成要素的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所论述。孔子认为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至)于行而止矣”,反对“言过其行”的人,所以孔子认为道德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将知、情、意、行做为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基本问题,同时需要情和意的调节作用。另外,最近国内的“四项意识说”“三环结构说”“三维结构说”“整体结构说”“基本维度说”等等以及国外许多流行的说法都对此进行过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某一数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并成为学生思维的结果,才能算是学生自己的知识。一、设问、质疑,引发思维。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但设问过简,或坡度太大,都是阻碍和影响学生积极思维的。因此,设问需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反正弦函数定义”时,在让学生作出“y=sinx”的图象和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后,问学生:“当x∈R时,这两个图象所表示的函数是否互为反函数?为什么?”这一设问,激起了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一部分学生肯定是互为反函数,也有不少学生反对。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2005,(10):57-57
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  相似文献   

20.
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超越时空,并成为人类世界永恒的精神财富。泰勒博士说:“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1)泰勒这样说是因为在孔子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最根本的内容。孔夫子在论述理想人格——君子时,提出“和”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上与思维方式上,要求人们不争利欲,严于责己,以和为贵。那么“和”与“和而不同”思想的详细内容,到底表现在哪个方面,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