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拜伦与雪莱,从生活到创作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同为贵族出身,成年后同样就读于名牌大学,二人都主张以美好的大自然和情感世界来对抗人世间的丑恶,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反抗的和人道主义的共同主题。拜伦与雪莱的最大差异,是雪莱具有利他主义和世界大同的思想,而拜伦则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这一思想。此外,在浪漫主义时代,雪莱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学问的诗人之一,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他的思想是启蒙主义、柏拉图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泛神论和博爱主义的集合。但就对于实践生活的影响方面而言,拜伦却远远走在雪莱的前面,拜伦是以一个怀疑主义、个人主义者和向世界宣战的斗士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2.
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对于这两者的研究,目前已相当全面和具体。然而,两者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其差异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旨在探讨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间的差异,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的友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文学史上,人们因为他们属于同一诗歌流派而想当然地把他们视为很好的朋友,并对他们两人的所谓伟大友谊不顾史实地大加赞赏。然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好朋友,而仅仅是雪莱敬佩拜伦的诗歌才华和名气,他们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界相互认识的同行。  相似文献   

5.
拜伦和雪莱     
拜伦和雪莱,这两颗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巨星,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而又不同之处。如果把他们的异同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不无裨益。拜伦和雪莱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都出身贵族而又彻底背叛了他们的阶级,成了高尔基所称的“资产阶级的‘浪子’”。他们都一贯赞扬法国大革命,同情工人运动,醉心于革命所广为传播的自由与平等的理想,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时期,而极其憎恨反动  相似文献   

6.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无意理会英国资产阶级文艺家贬低拜伦的企图而把评价拜伦式英雄的法码向着减轻份量移动;也不敢苟同近年来评论界欲解散多余人队伍的意向而把其中几位视作真正的英雄。但是,留意这些形象的神貌、言行,追溯他们的出生、经历,却可断言: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确实是艺术上的两个“同胞”兄弟。研究这种既扎根本土、又超越时空遥相呼应的文学现象,探讨他们之间的感应因素,也许能使我们于惊奇中舒缓一口气,再细细思味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故事说克林顿、戈尔与比尔·盖茨在一次坐飞机的时候遇难了,他们一起被带到上帝的面前。上帝想看看他们的表现,就问他们都相信什么, 克林顿和戈尔分别做了回答,因回答得好,上帝就奖赏他们,让他们坐在自己的两边。上帝接着微笑地问比尔:“那么你呢?”盖茨回答说:“我相信你坐的椅子是我的。”  相似文献   

9.
左联作家洪灵菲对拜伦作品的阅读影响了自身的创作.他俩塑造的主人公都是时代的先锋者,对旧社会的不满和进步思想让他们产生叛逆、反抗的心理,努力冲破传统的禁锢去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不懈探索新生活的道路.他们在参加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生意义,并号召受苦的大众和民族起来斗争,谋求独立、自由和解放.洪灵菲对拜伦的...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诗坛同时升起了两颗明星:英国的拜伦和雪莱。 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夜空上,这是两颗诗的启明星。 拜伦与雪莱极为相似,又非常不同;可以说这两颗璀灿的诗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映成趣。 他们都出身于豪门贵族,而又都是高尔基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浪子”,同情工人运动,赞扬法国大革命,讴歌自由与平等。 他们在恋爱婚姻上,都几经波折,既受家庭的打击,又遭社会的迫害。英国反动势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2.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生命的最盛之季(30岁时),亦即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为后人留下诗稿1700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狄金森隐居之谜与其诗作一样倍受关注。纵观诗人的一生及其诗作书信,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独身、宗教盛行与其怀疑主义等各方面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时,诗人毅然选择了隐居,从而解构并诗意地超越了这些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始终生活在矛盾中。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独身一生。在矛盾之中,她总在为如何既保存自己的真实又适应社会的规定而塑造着自己。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体现出对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角度来看,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顶点,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16.
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女诗人,她的死亡主题的诗歌长期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的评论和阐释,本文也拟对其死亡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诗歌中反映出的作者对待上帝的态度、以及作者对永生的认识等角度进行解读,以期对这位神秘的美国女诗人对待死亡的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宗教态度有个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於菟”舞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祭祀山神时驱灾纳吉的一种重要仪式,它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俗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舞蹈是以在山神庙举行仪式为序幕,以驱除村庄、室内之邪魔为内容的一种驱邪纳吉民间祭祀仪式活动。由7名土族男青年扮成虎模样进行表演,面部、身体均涂为虎豹纹作为服饰。乐器为一鼓(单皮鼓)一锣。其表现形式以跑、跳、吸腿垫步等拟虎动作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男权社会和宗教统治双重重压下的艾米莉.狄金森将自己隐匿诗后,巧妙地选取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思维方式,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双眸审视世界和社会,以孩童顽皮乖戾的口吻尽情地宣泄了成人视角所无法实现的诗人对上帝虚伪的揭露、对宗教束缚的挑战、对种种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盼。这种叙述视角以表面上轻松愉快的语言缓解了成人视角批评的激烈程度,使诗人的悲愤和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缓冲,得到了理性的释放。诗人正是在这种"孩童面具"的遮掩下,建构着自己精神独立的人生目标,完善着她别样风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有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在维系社会安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祷雨是协调官民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祭祀活动。地方官员把祷雨作为解救干旱的重要活动,是拯救民众的爱民之举。祷雨的神祗有山神、龙王、海神、通远王、妈祖、岳帝爷、城隍、佛、仙等。民众认为,祷雨灵验乃山川神祗响应效灵,也是地方官员诚心祈祷感动天地而赐雨,于是“吏庆于朝,民歌于野”,送匾额答谢神祗,建甘雨亭、喜雨亭、灵雨亭或立碑颂德,以答谢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