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盛筱红 《云南教育》2002,(31):24-25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体现课程价值,在数学课程价值中,过程性价值目标强调“经历、体验、探索”等主体活动要求;工具性价值目标提出“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文化性价值则是通过数、式、形、关系等模型的群体来体现的,并隐含在另两个价值之中。那么,在新价值观念下,如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自主探究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情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呢?一、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数学再挖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3.
注重实践活动、注重生活教育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 举措,是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效的载体,也是强调 让学生"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 为目标,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 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以记忆为特征的陈旧的数学 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许多教师在数学实践中以为: 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操作的过程,就是注重了实践活动。 实际上,这是对实践活动的片面理解,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的内 容、如何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如何真正实 现生活数学的价值等方面再作一些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如何建构有效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的内容,同时还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过程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词语进行表述,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去"经历过程",在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提升数学素养.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落实过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之中,这一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整,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的重视,也让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通过文献和课例研究发现,学生在与生活广泛接触的数学活动中,产生了数学直接经验,这些数学直接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典型数学价值的"数学化经验",这些"数学化经验"则不断"分裂"和"生长"成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数学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而数学游戏在这方面体现了极大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性目标的要求.章建跃老师也曾说过:没有"过程"的教学把"思维的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是教育功利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集  相似文献   

10.
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直接经验,在身临其境的体验活动中去实践、探索、体验、交流、反思、创造,经历"经验实践--产生问题--探索实践--体验乐趣"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已有经验的价值和生成新经验的快乐,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数学课程标准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标准,数学活动课程在教科书中得到了具体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数学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结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对目标的描述中,不仅有传统的“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而且也有“经历”、“体会”、“探索”、“欣赏”、“体验”等新的体验性术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3.
实践活动课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23):107-108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探索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而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不被重视,教学不能有效体现课程设置特点。本文将数学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课程进行分类分析,并对课程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之外,设计独特的班本课程,可以进一步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在班级开展"小先生制"活动课程、数学写作课程等班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探索,也进一步丰富了儿童的课堂生活,使得儿童热爱数学,提升儿童的数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课题学习以"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等不同形式呈现在中考试卷上,是新课改命题中出现的一种研究性的新题型.试题常以日常生活中所玩、所看、所想的问题作为数学研究的背景,以日常教学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作为猜想的依据,以日常游戏中所用的数学活动作为探索的素材,以日常学习中所知的数学思想作为归纳的价值.命题的立意着重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新颖性、挑战性和独创性,着重体现"猜想的研究价值、数学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的内涵".研究课题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强调数学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在基本概念之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数学文化视角下的学习活动,需要厘清数学文化的概念,发现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活动价值。“量一量”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从数学文化视角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课程的目标设定、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评价的制定等方面设计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经历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根据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选准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切入点,探索如何以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情境为抓手,从课程、教材和教法三个层面全方位进行线性代数课程建设.依托线性代数课程,如何利用核心问题统领课程数学内容,利用综合问题增进数学知识联系,利用应用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利用趣味问题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是线性代数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