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海市蜃楼模拟实验王富民,王家玉(山东济宁市五中272161)笔者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海市蜃楼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可成功地看到在两种液体的扩散层上发生全反射形成的倒立的虚像.如图1所示,250ml的烧杯A盛有100ml清水,100ml的B烧杯...  相似文献   

2.
高三课本中“中和热的测定”这一学生分组实验中用到碎泡沫或纸条。这些东西零乱,不易保存,而且学生容易乱扔,造成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保温效果还不是十分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实验做了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大烧杯内底部垫上一块大小、薄厚适宜的硬泡沫,使放入的小烧杯的杯口与大烧杯的杯口正好相平。然后再用一块合适的软泡沫塑料把小烧杯的侧面包严,  相似文献   

3.
1 关于木炭(或活性炭)吸附色素的实验改进 向装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然后将40mL红墨水分别等量注入到2支长试管中,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一些烘烧过的木炭粉(或活性炭),振荡1min-2min,再将大小相同的两个脱脂棉团塞在试管中,用玻璃棒将其慢慢推向试管底部,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本中介绍的水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 ,形象地说明了水分渗透作用的原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更多地说明问题 ,进一步满足教学的需要 ,对该实验进行了补充演示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设计课本实验是在一烧杯中盛清水 ,用一长颈漏斗盛蔗糖溶液。长颈漏斗口封有一层半透膜 (笔者选用的是动物的膀胱膜 ,经过轻刮处理后效果较好 )。由于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 ,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单位体积的清水中的水分子数比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 ,在单位时间内 ,由烧杯向漏斗中通过的水分子数多于由漏斗向烧杯通…  相似文献   

5.
正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课本上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图1,是将燃烧匙内的红磷从酒精灯上引燃再放入集气瓶中。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扩散出去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另一方面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改进方法:如图2,取绿豆粒大小的白磷放在注射器中,注射器置于装有沸水的烧杯上方,利用水蒸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一节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演示实验中,课本中运用烧杯倾斜向外溢水。当溢水很慢时,往往水会沿烧杯外壁流失而不能排到收集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小桶中,这样实验数据就会有很大差异,结论也不易得出。为使实验效果更好,在没溢水杯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制和演示改进。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用玻璃纸材料难得,用鸡蛋膜操作难度大,且看到最终的效果时间长。通过实验改进,采用白萝卜演示,效果显著,并且有吸水与失水的直观对比。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现使用的北京版生物教材与原人教社生物教材相比 ,主要是编写顺序不同 ,添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使教学能尽可能用实验来验证、说明问题。实验材料提倡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着、见得到的东西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使用北京版教材教学两年来 ,感觉到第一、第二册中有的实验存在尚待改进之处。1 有的学生分组实验不适宜分组 ,个别步骤中的方法需改进   (1)第四章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索”不适宜分组。实验材料的准备上存在问题。“长形的新鲜萝卜”不仅不能重复…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10.
正1设计思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设计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材是这样设计的: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实验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轻微的爆炸,不够安全,更没有设计气体产物的检验,存在一些缺陷。2创新之处1仪器创新:本实验采用了微型实验装置,使  相似文献   

11.
【设计】:氯化氢与氨反应生成微小的氯化铵晶体分散在空气中呈烟状。反应方程式为 :HCl NH3=NH4 Cl原反应装置见图 1中甲与乙。使用原反应装置 (甲 )在实验操作时需抽取玻璃片 ,不仅操作不方便 ,而且会造成药品外泄。同样在使用装置 (乙 )时 ,存在空气污染等问题。现用一个密封 U形管装置 ,使得操作简单 ,反应现象更加明显。这个反应常用来鉴定氨和氯化氢。【器材】:支架 1套 ,磨口的 U形管 2只 ,海绵 (滤纸或脱脂棉 ) 2块 ,图钉、胶头滴管各 2只 ,备用橡皮塞 4块 ,浓盐酸 ,浓氨水。图 1【步骤】:方法一 :装置如图 2 (甲 )(1)用两只胶头…  相似文献   

12.
1 “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教材有关硫酸溶解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中 ,要求“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注意溶液温度有什么变化” ,这一做法存在两个缺点 :(1)只能让少数学生接触烧杯外壁 ,不能向全班展示实验现象 ,直观性差。(2 )烧杯外壁温度很高 ,接触时烫手 ,不安全。我在教学时将这个实验作如下改进 (装置见图 1)。图 1取一支细长的试管 ,注入5mL无水乙醇 ,用试管夹夹住浸入刚被稀释的硫酸烧杯中 ,由于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从而试管中的无水乙醇立即沸腾(无水乙醇沸点 78 3 2℃ ) ,用烧着的火柴杆靠近试管口…  相似文献   

13.
一、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能直观地演示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其现象直观、生动、有趣。2、用途:(1)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2)能直观地观察到液体表面就像绷紧的橡皮膜一样,既能产生向上的力也能产生向下的力。二、制作材料直径约为0.7mm左右的铜丝一根,平底试管一个,橡皮瓶塞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一只,细砂少许。三、制作方法图1a装置制作方法:1、用直径约为0.7mm左右的铜丝焊接成直径约5cm的圆环。2、在圆环两对称点上焊接两根铜丝。3、把两铜丝插入瓶塞。4、在平底试管里放入少许细砂,加减细砂,使塞紧装有圆环的瓶塞后图1a所示的装…  相似文献   

14.
溶液导电性实验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必做的实验。按实验要求在对比各溶液的导电性时,各电极的大小、形状、距离以及浸入溶液的深度应相同。但若按课本仅用电极棒加烧杯这样简单的装置进行操作,难以做到精确调控,使实验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浙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58页“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探究活动实验,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方法是: ①在烧杯中放入水和金鱼藻(或其他水草)将漏斗盖于其上,再将盛满水的试管罩在漏斗上。  相似文献   

16.
《沉浮的秘密》一文最后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 :鸡蛋在水中下沉 ,在盐水中却能上浮 ,你能设计实验 ,研究其中的奥秘吗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沉浮的秘密 ,揭开问题的实质 ,笔者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教学。实验用到一种试验浮力的仪器 ,叫“攸勒加”(如图1所示 )。实验前 ,我们先制成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 ,方法是在一大容器内加入水 ,放入一只鸡蛋 ,再将盐不断加入水中 ,搅动使其溶解 ,直至鸡蛋浮起持续不沉。取其盐水待用。图 1 自然实验教学实验时 ,将水和盐水分别注入两只“攸勒加”里 ,直到水近乎从嘴里流出为止。然后取重量和形状均相近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91年第2期刊登了吉林市第三十一中学张宝茹同志的《压强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文,内容很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又作了进一步改进。我们将初二物理课本上的压强演示内容始终设计在能同时进行直接对比的情况下进行,将课本上甲、乙图示的两种情况,即一先一后的演示对比改为同时进行的实验对比,增强了直观比较,因此更具有说服力。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教与学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方法如下: 首先制作A、B、C三个实验小桌,其中A和B桌全等,均各用4条细桌腿,C桌与A桌大小相当,但4条腿都比A腿粗。桌腿都涂成红色或红白相间的颜色,以增加可见度。再制作一个适当长度的沙箱,以便能同时放入三个小桌。用之可作如下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高一化学教材“碱金属”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对比实验,一是钾、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对比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和便于辨别该物质。这两个对比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其一反应比另一反应更剧烈,那么这两个“剧烈反应”的本质和现象各有什么不同呢?对辨别该物质有何帮助呢?(1)钾、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将绿豆粒大小的钾、钠分别投入两个盛水(事先滴有酚酞)的烧杯里,只见它们都浮在水面上,证明钾、钠密度比水小;反应放出的热使它们熔成小球;反应产生的氢气驱使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  相似文献   

19.
在钠及其化合物的学生实验中,学生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做实验,有个学生突然喊起来“老师,老师,不好了,着火了”,我急忙来到实验着火的小组,只见火苗窜出好高,烧杯也裂开了,我指导学生赶紧将火熄灭,把学生安顿好。仔细询问了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原来这位学生在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两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初三物理有关“比热”的演示实验(见课本第二册P.62图3-1),有以下不足: 一、该演示实验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对两个侥杯加热。由于两个酒精灯灯芯的粗细、长短及到烧杯底部的距离不一致,很难保证两个烧杯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因此,很多学生常对此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