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董爽 《考试周刊》2013,(23):17-18
介词在语法里是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英汉这两种语言都有介词这一词类,亦称前置词,都属于虚词,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之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或;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词语之间在时间、方式、条件、对象等方面的诸多关系。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或者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介词从特性到用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些相似和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挖掘隐藏在句子表面后的深刻的语言哲学规律,也能为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践中汉英翻译问题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2.
边缘介词(Marginal Prepositions)是指那些在语法功能上与介词相似的词。与一般介词不同的是,这类介词的词形较特别,除少数词以动词原形出现以外,大多数为分词形式。由于其独特的词形,加上一般语法书上又没有给出详尽的用法说明及例句,人们往往很难将这些词同介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介词,它们同样具有一般介词所具有的某些语法功能,在现代英语中的运用也并不少见,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并掌握类似的边缘介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等词及词组介绍给谓语的词。汉语中的介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但又不同于动词。介词不是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介词与其被介绍的词语组成介宾结构。介宾结构一般单独在谓语前作状语或谓语后作补语,也可以和别的词语结合,以充当句子的成分。部分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可以前置。  相似文献   

4.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胡吉成 《当代电大》2001,(4):38-39,41
第四章 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核心。学习语法,一方面应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一方面应具备分析、辨别能力。具备分析能力,就是要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语言结构,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语言的特点。具备辨别能力,一是能分别语言事实的异同;二是能辨别正误,正确使用语言。1 语法概说 本节要求认识理解什么是语法,初步认识语法在语言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语法规律的概括性、稳定性特点。2 词的分类(上) 1)词类划分标准 词类划分标准是词的结构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根据词的语法功能,首先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七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要求能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词类划分。 2)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属于开放类词语,数量多,功能多,用法活,比较复杂。这三类词是词类划分的学习重点,掌握了这三类词的划分,实际上就掌握了大部分词语的划分问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把有关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介词的不同说法有一类词,大多是从动词分化出来的,它的功能也跟一般动词有所区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的前边;而且这种结构一般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跟动词性(或形容词性)部分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谓语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词,现在的语法书大多叫它介词,有的也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包括下述两批: 一批是完全符合上述特点的,如:“从、自(自从)、由”“往、朝、向”“顺着、沿  相似文献   

7.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词类的划分,主要是以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为标准的。而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指词的组合能力和在句子中的职能)是划分词类的最重要的可靠的标准。所以,要对某个词进行归类,也就是要断判一个词的词性,主要应从词的组合能力和在句子中的职能这两个方面去分析(有的词要看它们的重叠方式),找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英语被动语态句子中的动词结构,是由助动词be同及物动词或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构成.所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是指经常约定俗成地组合在一起的“动词 介词”、“动词十副词”或“动词十其他一些词”这样一些词组,这些词组一旦由动词加介词(或副词等)组成,二者就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一个动词的词义,而不一定分别保留各个词本身原先的词汇意义;进行句法分析的时候,也往往把这样的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成分来看,不再分割.例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与介词是联系紧密的两类词,二者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本文着重从词义的语法功能两方面分析了动词与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词典动词是只用于词典释义或多用于词典释义,有特定意义与用法的动词。词典动词是对动词进行语用功能考察,并从语境角度给动词分出的一个次类。它属于词典用词范畴,词典用词是指在词典内部使用,释义条目时所使用的词语;词典用词不仅仅包括词典动词,还有词典名词与词典介词等。由于词典动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因此,词典动词有自己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4.
一、重点概念解释: 1、语法:是客观存在的用词造句的规律。 2、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3、词性:个别词的词类屑性。 4、语法功能:指词的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和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也就是词在语句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分布特点。 5、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七小类。 6、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它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四小类。 7、短语:是词和词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到"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介词、形容词,动词"到"与介词"到"同形。在"V+到+NP"结构中,"到"的词性各有说辞。通过分析比较前人的各种观点,并根据词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得出"到"字词类归属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相比《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录三音节词语明显增多,其中三音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三音节非词成分,其他类如动词、形容词等最少。并且三音节非词成分及其他类词语体现了语块意识,在教学中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言介词具有“介词与它所引介的词语的关系特殊”、“介词所组成的介词词组的内部结构特殊”、“介词所引介的词语在句中的地位特殊”等语法功能的特殊性, 造成这些“特殊”的原因是文言介词具有动词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9.
介词是学生学习英语中比较难掌握的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介词,但英语中用介词的情况要比汉语多得多.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本文就部分介词在翻译中的作用及用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英语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介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唯有如此,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人们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临时改变某个词语的形式、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出现各种形式的词语活用,往往产生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