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作文最怕放不开笔,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所以古代学者都主张作文时要“先放后收”。所谓“先放后收”,就是先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收”,也就是说再要求精炼严整。苏东坡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与侄简书》)欧阳永故也说:“作文  相似文献   

2.
苏试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活用于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少小作文须绚烂,是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年龄特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近读苏轼《与侄书》,其中有云:“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不由联想到中学生考场作,尤其是高考作,总是成绩平平,读来也确实觉得词汇贫乏,语气平淡,醒目寡,平庸众,这样的章岂能得阅卷青睐。进一步联想到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指导,  相似文献   

5.
关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我查阅过许多资料,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种和心灵;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为倾诉,二为交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政;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平时积累与修改的重要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应重视平时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所以作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要求上有这两方面的表述,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写章的人用支字表达思想感情,读看到的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字,他们靠想像,把字变成立体的画面,中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看社会,观生活,如雾里看花,朦胧美妙,绚烂多彩;评判时事、人生,大多书生意气,激昂慷慨。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必一味追求朴实,而应写出峥嵘气象来。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况、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我一直在思考:作文教学的成功是否仅仅从学生写下的文字来判断?语句通顺,中心明确,主次分明就意味着是一篇好作文,就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因此,要根治小学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实用。因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出成熟而老练的文章,应从绚烂用语练习起,慢慢使文章平中出奇。由此,我们也认为中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宜用一些绚烂语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至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积累和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作文平时积累与修改的重要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应重视平时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所以作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傳統語文教育中的作文訓练,由于跟科举制度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糟粕很多。但是就其方法步驟而論,也不无可資参考之处。这里提出三个問題来,試加探討。先放后收古代学者一向主張訓练学生写作要經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謹。我們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好几位都談过自己的这种經驗,也表示过这样的主張。例如,苏軾說: 凡文字少小时須令气象崢嶸,杀色絢烂,漸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絢烂之极也。連最主張庄严典重的欧阳修也說:“作文之体,初欲奔馳”。宋人謝枋得并且根据“先放后收”的原則編了一部閱讀課本《文章軌  相似文献   

15.
对于作文课,往往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教学大纲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来构思作文教学的设想。其总的思路是:先放后收再提高求精。“放”与“不放”是相对的,说“放”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放的同时加强指导。我们主要是放文题,不命题;放内容,不限制写什么内容;放篇幅,不限长短。指导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重点解决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其写作兴趣。“收”是对“放”而言的,是在放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训练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对写的内容和写作…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中小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态度、个性、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一切语文素养不可能自主生成,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而学生经验是作文训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长期以来制约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瓶颈,老师难教,学生难写。单纯依靠每学期七八篇的课堂作文训练效果总不理想,学生的作文依然呈现出肚子空空“无话说”,不知所云的“胡乱说”,千篇一律“平淡说”的现象。面对分值占语文总分40%的中考作文,什么样的写作训练才更有效?如何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使他们有话说,说得好呢?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由此可见,教师的教重在教给学生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许多语文教师几十年如一目为“作文评改”默默耕耘,挑灯夜战。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的话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把“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关于阅读,我们平时已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而作文训练往往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想要做到“自能作文”,学生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认真观察生活,广泛认识周围的人和环境作文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中学生们的“头疼病”,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抓…  相似文献   

20.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要注意中心的提炼、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还要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自改作文,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修改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