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阅读》2009,(11):10-11
特别提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法治”。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具有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此外,我国入世后,对外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对熟悉知识产权、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的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看涨、,但从就业形势看,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阅读》2009,(12):6-8
在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法学的一些专业,不知道是否有你所喜欢的专业呢?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法治”。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具有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此外,我国入世后,对外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对熟悉知识产权、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的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看涨。但从就业形势看,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3.
要培养卓越法律人才,首先要从法学教学改革抓起.只有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对跨国法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转型、法律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法学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院校确立了学历层次丰富的法学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法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高等院校法律学科招生规模也应势扩充,法科毕业生的就业却一路走低。应对当代我国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作一番检视,实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商事法律人才有较为广泛的适用领域,我国对这类人才具有大量需求。但我国的法学教育传承自大陆法系,与商事法律人才的培养有诸多不匹配之处。笔者以为应当在商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师配置、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加以调适。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受到大陆法系的影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到了系统的法学理论,但是法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充分借鉴英美法系法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的法学教学方法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与调整。高等法学教育应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试制度,从而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8.
法律人才应当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具体的教学改革来完成,应该从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化、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三个方面采完善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法律院系必须适应经济与社会的新要求,探索新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前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考虑学生的志向和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英 《成人教育》2008,(3):86-87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目标已经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分析,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其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对法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要掌握相应的法学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多元化的技能,这种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应是当今高校法律类学科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法学教育应关注并回应来自社会的需求。中国西部基层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点,其实务部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现阶段,高校对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教育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与法律实践对接不畅。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实务需求调整和优化法学教学,为西部基层充实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是当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思想基础入手,对传统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学术研究型人才、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律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的目标设计,讨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并从制度保障、教学设施保障和师资保障等方面论述了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是从法律人才的质量反观法学教育的质量的认识结果。这项计划是为弥补不足而为的补救。从法律人才队伍现状发现的法学教育的不足主要有三,即:①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②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③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和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足,可以归结为"供求关系"上的不足,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不足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我国法学教学质量上的欠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是所有法学教学单位共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春婕 《现代教育》2003,(17):17-17
入世将对我国法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促使我国法学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这里包涵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以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卓越法律人才"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拟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律与法学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教育中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认识,分析现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认识冲突和理念差异,指出了导致法学交易体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文章在尝试提出对卓越法律人才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设定具体实现进路,以期在当前环境下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胡乙 《教育评论》2014,(3):30-32
本文认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由此,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合理建构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法学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承担着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律文化、传播法律知识、培育高级法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迅猛发展,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对法律和法制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但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总体仍然不高,与事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而当前对传媒人才进行法律教育的途径较少、力度偏弱,难以满足新闻事业发展对传媒人才法律素质迅速提高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拓展传媒人才的培养思路,利用法学教育为大范围培养传媒人才服务,是一个可取的途径,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