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对《赤壁》的拍摄进行的电视直播报道,具有开创性,它第一次对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进行了直播,同时,此次直播构建了个"媒介事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赤壁》剧组通过对这次"媒介事件"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创性地提出"3+1"重点报道模式,基本构成为三篇报道加本台评论。第一篇报道一般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第二篇报道是新闻事件的背景及相关链接,第三篇报道为相关问题的深度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建言献策等。本台评论是编辑部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思考,这一报道模式的关键是新闻事件要有时效性、贴近性、主题性,要反映民生民意、反映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践,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主旋律报道中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受众的不断分化对涉农报道提出了突破性要求。把媒介事件引入涉农报道,是突破传统涉农报道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通过笔者的编辑实践以及对《福建日报》"连江千户瓜农遭遇假种"系列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媒介事件在涉农报道中相对于其它报道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往往成了扬长避短的常规力量和重磅武器。《贴近观察——末端落实"卡"在哪里》(以下简称《贴近观察》),是《前进报》管理工作深度报道栏目,2013年被评为辽宁新闻一等奖和辽宁新闻名牌栏目。栏目开办两年多来,通过作者"贴近观察"的方式,聚焦"管理工  相似文献   

5.
陈佳芝 《新闻世界》2009,(9):100-101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三家报纸2008年9月12目至12月25日间有关“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国内媒体如何建构“三鹿奶粉”事件。分析资料表明:三家报纸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主要呈现的版面是国内新闻版;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最主要的报道主题为事件追踪、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消息来源的选取仰赖政府单位、相关业者和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6.
2010年7月24日至29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对在贵州山区支教遇难的武汉大学江苏如皋籍女生赵小亭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本文试图从两报关于"志愿者小亭"报道的定位、主要新闻事件叙述、背景材料处理等方面对比分析两报的相关报道,探讨大众化报纸报道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红茹  赵若含 《新闻世界》2013,(10):278-280
7月17日,湖南郴州临武县瓜农邓正加与城管发生冲突死亡事件在网络上引发讨论热潮,而中青舆情指数则显示“临武城管打死瓜农”是官方应对最差事件。事件爆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笔者选取了《南方都市报》和《湖南日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中看出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8.
2020年4月8日零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封城和76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斗争,英雄之城武汉终于迎来了"解封"时刻:水陆空离汉离鄂通道全面开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下简称《重启》)一稿全面生动、权威翔实地报道了这一重要历史性事件。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它也无可争议地收获了消息一等奖的最高荣誉。作为终评评委,我自然为这篇精品佳作投下了充满敬意的一票。  相似文献   

9.
5月20日,本TUTO发《打工女孩袁丽亚之殇》,报道了袁丽亚坠楼前的生活轨迹。而这起坠楼事件为何会演变为一场惊动北京的聚集事件,本刊记者再次采访了北京警方及事件参与当事人,试图还原这起事件从酝酿到发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姜圣瑜 《传媒观察》2007,(10):24-25
今年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了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了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  相似文献   

11.
前一段时间,部门组织编辑记者学习华尔街体,借鉴《华尔街日报》的写作模式和风格,通过学习和比较,本人对华尔街体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批评。《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报道中,往往先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新闻故事,然后再过渡到新闻本体,这种新闻  相似文献   

12.
崔云珊 《今传媒》2020,(4):19-27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涉医报道为样本,通过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研究发现,两家媒体遵循不同的新闻框架,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型,个体形象有"先锋党员模范"型与"平民草根英雄"型,《湖北日报》采用散点铺陈的叙事方式营造积极乐观的语境,财新网则偏重焦点透视的叙事呈现严肃冷静的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和读者群定位是造成框架差异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4年4月1日,《漯河晚报》报道一名男子爬上漯河市区彩虹桥准备跳桥轻生,后经过民警、当事人家属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多方劝说,该男子放弃轻生念头,消防战士随后将其解救。据当地消防部门介绍,类似在彩虹桥跳桥的事件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每次接警后,消防官兵都要动用大量的消防力量投入营救。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跳桥"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大部分跳桥者都是想通过跳桥相威胁,期待某种诉求得到解决。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伦理道德,落实记者的社会责任,客观适度地报道,用建设者的思维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2015年新年夜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引起各界关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新民晚报》该事件的报道议程展开研究,重点分析报纸的报道议程和报道主题等,探究《新民晚报》此次报道工作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曹珮 《今传媒》2013,(5):86-88
2012年5月在天津卫视一档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求职者郭杰因被质疑其学历造假,不堪压力晕倒在现场。"晕倒门"事件发生以后,引起社会大众一阵热议。本文就事件进行了回顾,对其传播途径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进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解读此次事件,并对此事件带来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近年来中文传播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个概念,但一些引用中,存在着误读、误用。本文想对《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理,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据《大河报》官方微博9月21日消息,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遇害案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两人是酒后起意抢劫,其中一名有抢劫前科者刚刑满释放。另据中原网消息,当晚这两人在抢劫李翔前,曾两次抢劫未遂。李翔的一位领导也在报道中称,李翔最近的报道不涉及地沟油事件,网友猜测已经偏离事实轨道。网传李翔之死系因报道地沟油事件属不实消息。(《南方都市报》,9月21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立足于危机传播理论,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研究个案,从报道形式、主题框架、事件归因、新闻来源、报道基调、危机传播模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在农村群体性事件议题上的媒介表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深度效能的策略路径:应注意进行事件潜伏期的环境监测和危机预警报道;加强危机蔓延期的沟通协调功能和恢复管理期的社会反思功能;注意把握报道分寸、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尤其是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等。最后对媒体建构下的施工方和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策略问题作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9.
靖鸣  陆先念 《传媒观察》2006,(10):14-15
事件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6月1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生产苹果公司主打产品iPod的富士康女工每月的工资收入仅有27英镑。两天后,《第一财经日报》C5版头条跟进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该文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指出富士康工厂存在“一般操作工必须连续工作12小时,不得说话”、“三个女工因经常加班而在生产线上晕倒”等非法用工现象。16日,苹果电脑(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如果代工厂不能满足员工待遇的有关原则,苹果将会取消其代工资格。19日该公司开始对代…  相似文献   

20.
报纸史料,对历史发生重大事件连续报道,对于研究史实与当时各方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盛京时报》(以下简称《时报》)是由日本人中岛真雄1906年在东北创办的第一家大型中文报纸,常肆言中国内政。作为日本侵华文化武器,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极具研究价值。通过《时报》对"皇姑屯事件"及对当时中国内政局势报道的考察,深刻反映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歪曲事实真相,掩盖侵略意图及对张作霖利用态度转变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