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探究性作文评讲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什么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他人或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去“究”如何使作文水平升格。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一、评前诊断这里的诊断指教师要精心批改作文,然后作出评价。作文批改是作文评讲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批改作文不在于评语的多与少,而重在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注意记录共性及个性问题,范文及优秀片段、典型病文等,做好储备。例如我们在平时批改时通常将作文情况分类记载:作文中通病是什么,典型个例有哪些;作文的优点是什么,佳作有哪些;片段写得好的有哪些等等。这…  相似文献   

2.
要想在一个学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摸清学生写作水平情况,便于对症下药。还要对学生分类辅导,进行“自信教育”。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多看多练,使学生的写作观念由“老师要我写作文”转变为“我要写作文”。还要通过学生习作展、评、讲方法有步骤的反复进行。这样学困生的作文就慢慢由“不成文”到“成文”,甚至到“能文”,优秀的会更优秀。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课上,老师命好题以后,有些老师往往口若悬河似地讲应怎样写,选哪些材料,这样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在思想上形成条条框框,不敢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造成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失去了作文的意义。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最好把五分之四的时间留给学生,老师只能在有限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做有启发性的、画龙点睛的课前指导,通过“抛砖”,引出学生的“玉”。批改和评讲作文,老师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就每次作文要求的重点和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去加以讲评。有的老师在评讲作文时,首先指出学生在作文里出现的错字、别字、病句、冗句,然  相似文献   

4.
郑树军 《天津教育》2014,(11):45-46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惧怕作文。教师一说“写作文”,他们就长吁短叹。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说:“唉,怎么又写作文呀!”学生带着这样的心理,能写出优秀作文来吗?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采取如下措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吕海娟 《广西教育》2007,(6A):27-28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善于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为学生在作文时多开几扇窗,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这样,习作就会因生活而多姿,生活也会因习作而多彩。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兴趣,乐于写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摸不着头序,提笔不知该写什么,如何写,有些学生干脆找范文抄。这样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会养成学生的惰性。因此,我随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增加阅读量。通过各类优秀作文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那精彩绝伦的故事,那扣人心弦的情节,那深刻智慧的哲理,还有那如明珠一般光芒四射的优美词汇,都会使学生陶醉其中。不只看,我还鼓励他们讲,我经常通过读书表演课,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最精彩的文章讲给同学们听。在讲之前,同学们都会有意识地组织语言,而且都想比别人好,好强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难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眉头紧皱的情景,也经常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呀!"为什么学生会把作文看成这样苦的一项"差事"呢?追其原因是他们对作文没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兴趣"这一有利指挥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读写》2010,(10):4-9
作文“技法”的获得更多的是需要从优秀作文中去“品味”、去“感觉”、去“领悟”的。从成功的“范文”中去发现写作的“技法”是我们学习作文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因为这样,面对许多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取“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丰富的联想、想象,蕴含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学习的感叹、模仿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作文评讲时,我把学生作文按成绩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大类。评讲前,将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同学一个一个找来,让他们把各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改卷一结束,各省的优秀作文就纷纷在各种传媒上“登台亮相”,有的甚至改卷还未结束,就在网络上登出来。这些优秀作文,不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更会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他们会把这些优秀作文,当作法宝,刻意模仿,以便来日在高考的竞争中夺得高分。由于学生在学习模仿这些优秀作文时,缺少“拿来主义”的眼光,往往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语文教师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其不足的一面,因此,这些优秀作文对学生作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1.选材的古代化趋之若鹜语文教材中的取材古代的优秀文章也不少,如杜…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成为广大师生共同感到头痛的事情。一提到作文,学生感到无话可写,老师感到很难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被写作所困惑着。特别是学生不情愿去写作文,老师就逼迫着让他们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实在是不成样子,老师看了真是哭笑不得。其实我们这样的逼迫学生写作文是永远写不出来好文章的,学生作文必须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产生写作灵感,增强自主写作意识。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雷英 《辅导员》2010,(18):45-45
学校大队部曾做过一份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学生认为不讲诚信的同学占33%,不讲诚信的教师占20%,而不讲诚信的父母则高达46%。一位当教师的奶奶在看自己孙子的作文时,没看几行就气晕了过去。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我从来就没见过奶奶,她早早地离我而去了……”当奶奶把作文摔在孙子的面前时,孙子竞理直气壮地说:“这样写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3.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干篇一律的雷同现象?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到哪里去了?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生怕写作文,绝大多数教师怕教作文。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范围有限,加上所接触到的书面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在他们的作文中,所写的事情无外乎“割草”、“放牛”、“找猪食”之类,而且还经常会出现一些“方言土语”。如若教师一不小心遏制了他们写这类事件的思维和兴趣,则他们将无话可写,只好大段大段地去抄袭其它文章的内容来应付每一次的作文。这样的作文,不但读着给人一种“忒假”的感觉,而且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毫无积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满头大汗,学生在下面听得满脸茫然,昏昏欲睡。勉强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假话空话满篇,空洞无物读之无味,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兴趣缺,这种现象更是惨不忍睹。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改作文的潜力。应该说学生最有资格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只要因材施教,扶一扶,引一引,他们就会“走”,不必越俎代庖。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作文由教师修改是天经地义,学生自改将会降低水平”。对此,学校要做点解释教育工作。最好是让实践效果逐步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开始这样做时,先将一篇作文发下去,让学生传阅讨论,在这基础上师生动笔修改。共同修改几篇以后,我就做作文讲评,着重讲自改意义和注意事项(包括修改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讲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到教学一线去听课,我们会发现,作文评讲在为数不少的学校几乎很少开展,即使部分老师有作文评讲,其通常做法也只是从学生作文中选几篇好的,几篇差的,略作点评。这种浅层次上的评讲,对学生纠偏引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实际来看,现今的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很头痛的事,不少学生往往只是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或者只是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缺乏写作的兴趣。这样的情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如此呢?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作文基础方面的薄弱。作文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制约他们整体成绩的关键因素。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安排几篇小练笔,令人失望的是,他们所写的练笔没有什么内容,甚至是照着作文书上抄的。对于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视若无睹;对于每天都能见到的生活素材,他们也认为难以形成文字运用到作文中去。对生活不在意,他们的作文也缺乏情趣,极其干涩。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教师想走点"捷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作文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作文书上的优秀范文。种种现象表明,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将自己的生活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当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也就会逐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了。这对学生的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当《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之时,我们也想追问现在初中生的时间都去哪了,因为现在不少学生作文透露出令人震撼的信息:缺乏真实的生活和感悟。这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误导有关,他们往往会向学生推荐优秀作文、满分作文。在此影响下,不少学生会花大量时间关注这些范文,文中的事例往往也被他们移植,所以真情实感自然缺乏。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作文必须尊奉"真"的原则,做到有感而发,现就此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