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不能缺少美育。素质教育从其本质来说,就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完善和提高全体青年一代和全体国民的身体、智能和品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美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美育可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可以促进人们对心灵美和形体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完美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美育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没有美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全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安霞芝 《现代语文》2010,(6):153-154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教学要坚持启发式,对学生的成长全程负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提高人的因素和民族素质为目的,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化育人活动。早在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指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者虽然侧重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者虽然侧重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的中学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涵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以片面追求考试结果而不惜以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及人格塑造为代价的教育。因此是否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要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否得  相似文献   

9.
倪美志 《考试周刊》2009,(22):63-64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身、心两方面都应该健康、充分地发展。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小学教育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现代社会要求实现与之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和科学育人,即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人的智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方面具有要素地位;在人格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主体地位;在人的潜能发展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中心、以心理咨询为重点、以心理教育研究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造符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模式,对于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实践,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创新教育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化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提出并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显然.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对搞好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中特别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工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梁方智 《考试周刊》2009,(20):226-226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既是每位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觉得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浅谈我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指引下,职业学校应确立素质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詹燕  宋红华 《教书育人》2012,(24):15-17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加强当代高职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探索素质教育教学新模式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也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一思路 ,笔者进行了“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一、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学生主体观”和“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 ,构建培养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新的教学模式。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关注大学生的质量,即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适应其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了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化方案,希望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石发美 《中学生电脑》2011,(6):20-20,22
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实施和谐的教育,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宗旨,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教学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