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在某市举行的一次小学英语口语比赛中,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讲了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马良》。在故事中,马良不是一个男孩,而是一个女孩。故事讲完的时候,评委认为马良应该是一个男孩,所以提了一个问题:“马良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学生仍然回答:“在我的故事中,马良是一个女孩。”于是评委认为这个学生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儿子已经4岁多了,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蔫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3.
我的妈妈     
小时候,我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偎依在妈妈怀里,听她讲那动人离奇的故事。故事不是王子公主,也不是穷人富翁,更不是神和妖怪,那是我的故事——妈妈用我编的故事。也许就因为这样,我才爱上写作吧。妈妈是很有才华的,她小时候编的故事总会吸引一大堆伙伴。只是现在她是不怎么爱说话的,但她却曾和我公开宣战过。  相似文献   

4.
休闲广场     
佳荫视角·台湾是中国的佳木斯市第七中学韩佳荫一次讲课 ,我指着世界地图上台湾的位置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个小岛叫什么 ,是哪个国家的?”A :“台湾 ,不是中国的 ,我也不知道是哪国的。”B :“我妈妈说台湾不是中国的。”C :“我外婆也说台湾不是中国的。”D :“台湾好像是中国的。”听后 ,我气坏了 ,但又不能发火。我强装笑脸说 :“同学们 ,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你妈妈和外婆对中国历史不一定很熟悉。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台湾的故事 ,好吗?”“好!”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答道。于是 ,我就给他们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缕飘香 《家长》2012,(4):22-23
"冷处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把事情处理完。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那天,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完成作业后,要穿溜冰鞋下楼玩儿,让朋友给他2元钱买水喝。在朋友给他钱的时候,孩子又提出要买口香糖。朋友没有同意,说家里还有口香糖。孩子一听便开始发脾气,还计较说朋友让他多读了5分钟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用溜冰鞋敲地板。朋友给孩子讲了几句道理,见没有效果后,朋友说:“你又哭又闹,我不想和你说话,你自己好好想想哪里做错了吧!”这时,恰巧朋友的同事打来电话找她,朋友便出门去了。  相似文献   

6.
“爸爸,给我扎个风筝吧。” “爸爸没空,一边玩去。”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好吗?” “妈妈有事,一边玩去。” 这类父母与子女的对话,在不少家庭中是经常可闻的。对孩子的要求,年轻的父母不是认真对待,而是随便打发他们“一边玩去”了事,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7.
所谓“开场白”,就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教材内容,而是讲一些“题外话”。 确有这样的老师,由于开学初事情纷繁,没来得及备课,因而上课来段开场白,漫无目的地乱侃一气打发45分钟,结果学生是茫茫然无所得。 我很看重“开场白”效应,俗话说“磨刀不误砍  相似文献   

8.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在外读书的学生放假回来看我。闲聊中,我问他: “回到家感觉好不好?”他说: “当然好,好极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惟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 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我的确曾给学生讲过。记得那是一节晨会课,该布置的工作说完了,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我发现女儿在跟同年级的一个男生谈“恋爱”,于是,给她写了封信。亲爱的宝贝:转眼,你即将上初三,当年黏着我的小跟班,现在比我还高,也不太愿意跟着妈妈出行,而是喜欢跟同学在一起。偶尔,你会跟妈妈讲班上同学在嗑谁和谁的CP,很有趣。不过,最近,我无意中发现你“恋爱”了,而你几乎没跟妈妈讲过。该怎么跟你谈这个事情呢?我想还是给你写封信吧!  相似文献   

10.
爱的盛宴     
(1)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家感觉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好极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唯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2)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3)我的确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家的喜讯。那天,…  相似文献   

11.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12.
惟惟分房记     
我与丈夫约定在儿子惟惟五周岁生日过后,就让他独自睡小房间。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每个适当的时间都会跟他说,惟惟长大了,再过几天就要独自睡觉了。让他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一天,惟惟告诉我要做作业。所谓作业就是复述老师白天给他们讲过的故事,让家长记下来。惟惟讲的故事是《我长大了》,内容是小猫看到别的小伙伴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便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他把故事内容记录下来后,就问:“惟惟也长大了,可以做什么呢?”他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就自己睡小房间吧!”“那什么时候开始呀?”“那就今天好了。…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入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1.故事猜谜导入法:小学生对故事、童话、谜语等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常因为一句:“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而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如教学“积的近似值”,老师以这样的故事开头,菜市场上黄瓜标价一元钱3斤,一个机灵鬼每次买1斤,结果只花9角钱就买了3斤。在学生怀疑惊奇之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了积的近似值后…  相似文献   

14.
开班队会对我说并不是第一次,从传统的班队会到新基础理念下的班队会,我自己的观念还是转变得很快,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成长得很快。但三月底的一堂“小队建立以后”的班队会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与收获。倒不是班队会有多么的成功给我带来的喜悦,而是策划整个班队会的一个过程深深地震动了我。今天我并不是来做报告的,而是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确一个观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尊重教学对象,遵循教学规律问题,对此从大处着眼,一以贯之。从前我都是采用讲故事,讲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但是学生对历史课信心百倍,学习热情也高,但结果却是今天注意了、记住了,明天又给忘了。所以我给学生以学习历史订出了章程,一是从年代时间记忆;二是从事件发生记忆;三是重大的事例记忆;四是从发展先进性和发展趋势记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善良     
善良王泽从没想到我竟是个“善良”的人。不是说自己很不善良,而是没想到这个词会被用来定位我。朋友在电话里听我讲完满心的郁闷,竟为这个气得我七窍生烟一天一夜愤愤不平的故事开怀大笑。“喂,你这个善良的孩子!”他说,“这事一点儿都不奇怪。”事情的梗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阳光塘》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猜疑的故事,说到猜疑,古时就有一篇叫《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怀疑邻人之子偷了他的斧头,怎么看那人都象一个贼,及至找到了斧头,怎么看那人又都不象一个贼。只是,在那个寓言里,智子仅是怀疑而已,没有无根据地去指责。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却非常不幸,因为被怀疑而受到无尽的指责,几乎是家破人亡,人言真是可畏!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下边是我们高二年级几个班学生的发言记录,欢迎读者批评。向义河(湖北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三年前,“他”路过阳光塘,因一位农村妇女的武断…  相似文献   

18.
我的祖先     
我曾认为我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我对祖先这个单词在认识上产生了困难。现在我知道了它的真正含义。祖先就是你家族中一个现在或很多年前甚至几百上千年前就已去世了的人。一天晚上在妈妈讲给我的一则故事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单词。“什么,”我问道,“是祖先?”妈妈总不能把事情给我讲得清楚明白,所以她从一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谎言     
陈柏宇 《小学生》2010,(4):32-33
有一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有一位母亲从幼儿园到高中三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后,三次对儿子说了谎。正是母亲的这三次谎言,让一个曾被老师怀疑有“多动症”、“智力障碍”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0.
宋俊杰 《小学生》2010,(12):31-32
有一天放学后,我给几个学生做课外辅导。其中有一个男生的作业错误比较多,我就让他最后一个接受辅导,想多用点时间,给他讲仔细点。这时这位男生的爸爸正好来接他。当时我也没注意他的反应,可事情过去不久,我却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很少看见这位男生的爸爸来接孩子。偶然遇上他也不像原来那样主动和我打招呼或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而是“相见不相识”,要么故意避开,要么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