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燕卜荪《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中“ambiguity”作为燕卜荪诗学的核心术语而广为人知,并对其后的新批评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个术语在中国的译名以“多义”为起始,又经历了“晦涩”、“朦胧”、“含混”、“复义”等多种译名的变迁,体现了国内学界对于新批评乃至整个西方文论的接受现状。本文通过对其译名变迁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各种译名的辨析,最终认为“复义”是目前对于“ambiguity”较为适合的译名,并希望以此为突破点,加强国内学界对于相关文论术语定义范畴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将威廉·燕卜荪归为英美新批评派的惯常认识并不到位.燕卜荪恰恰是在与新批评派理论相区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在思想上的划界,进而建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燕卜荪非常强调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而这两者恰恰是新批评家们所尽力避免的.燕卜荪以“形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展开的系列论述,是其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理论分歧的显证.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卷里一篇教学举隅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睡跟朦胧”,笔者看了半天却不解其意: 其一,“朦胧”究竟作何解释?其二,“朦胧”跟“睡眼”合在一起成为短语吗?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朦胧”有两层意思:1、月光不明;2、模糊,不清楚。但“朦胧”’一般与“暮色”“烟雾”连用,表示景色、情感的模糊状态,拿它与“睡眼”搭配就显得牵强了。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细腻生动的语言,但是汉语言又具有朦胧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出于表达需要,用语不取常格而取变式,正是辩证法在语言运用中的应用,是创新思维作用的结果。鲁迅的《社戏》很注重用语的这种转换艺术,使读者耳目一新。一、词性转换。例如“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仿佛那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这种转换用法比说“水气使得月色朦胧”更有令人品味的诗意;“最惹眼的是屹  相似文献   

6.
汉译英中的从朦胧转变为具体杨健《杨振宁访谈录》上说:“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朦胧”与“清晰”正好相反。然而,事物总是辩证的,清晰有清晰的美感,朦胧有朦胧的魅力。名家巨匠笔下的“朦胧”描写极为精彩,别具一番情趣,仔细品味,对提高读写水平大有裨益。这里分项撷例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8.
教完《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在班上搞了一次小测验。讲评试卷时,我说:“有个同学把‘朦胧欲睡’的‘朦胧’,写成了‘矇眬’,写错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查了词典,举手说:“老师,是您错了,您看《现  相似文献   

9.
李泽人 《新读写》2009,(9):58-58
刚进入诸暨地界,一场暴雨与我们不期而遇,远方一片朦胧。母亲担忧说:“这可如何是好?”我却大喜过望:“暴雨越大,水势越盛,今天运气太好了。”母亲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三·八”节的早晨,儿子睁开朦胧的睡眼对我说:“妈妈,把你的枕头掀开来。”我纳闷地掀开枕头,发现枕下躺  相似文献   

11.
"喻人词语"在本文中指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审美意识指在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本文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时间方面的表达,并且各自构成系统。汉语的时间表达系统中除了有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表时态词语,还存在大量的时间短语。时间短语指的是由数个词语构成以表达时间概念。本文要考察的是日本学生在学习使用时间短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考察的对象主要是由“时”,“时候”,“时间”,“期间”,“时代”,“日子”,“天”等作为中心语构成的时间短语,以及由“从”,“到”,“前”,“以前”等构成的时间短语。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字词语词占极少数,四字固定语占绝大多数;从西字词语和单字词、双字词语和三字词关系及汉语构词角度可以看出是由汉语四字词语的发展形成造成,四字词语处于“词”向“短语”过渡的边缘范畴。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文论的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元典为基础,面向元典,熟悉元典的原则,要求将字词之类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本身,以及与理论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等相关知识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使理论能够科学地、合理地被学生所掌握。  相似文献   

15.
特定语言生态环境内新闻标题语词整体与一定的审美因素的结合,就体现为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论文吸取生态学的动态思想、环境思想等,分别从“求新的审美趣味”“仿古情调”“平实美”“另类美”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  相似文献   

16.
燕卜荪的复义理论,揭示了文学语言内涵的丰富性,而中国文论上一向提倡韵籍含蓄,认为语言可以包含多重歧义,因而从燕卜荪的复义理论来看中国诗歌,亦有许多可解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词语作为文本信息的载体,使得译者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成为翻译的基础和前提。词义的复杂性又使得译者不得不对原语词语和译语词语进行语义成分分析。翻译中的语义成分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原语词语,从而避免误译。  相似文献   

18.
核心具有向结构体渗透范畴特征的属性。汉语词缀"-子、-儿、-头"具有构词平面的名词化作用,后附成分"的"也具有改变词类的作用,从核心理论来看,实际上就是因为它们是所在结构的核心。汉语也存在词与短语的转类现象,即在不改变形式的情况下出现范畴的改变。词的转类使词的词类发生变化;短语的转类一般不会造成词类的改变,所以处于主宾语位置与定中结构中心语位置的动词形容词仍旧为动词形容词。转类是由零词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考察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力。结果显示,新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识度较高,但使用率不高;新词语的词性、语义、构词方式、语言竞争规律等都影响其活力。总体来说,从语义上看,新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事物的生命力直接决定着新词语的活力;从词类来看,动词类新词语的活力大于名词类新词语;从构词方式看,派生类词语的认知度较高,而标数类新词语的认知度较低;从语言竞争机制看,如果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有与新词语意义相同或高度相近的词汇,那么新词语的活力将会很弱。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test a number of different claims about the nature of stylistic variation at the "single-word" stag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ation in early vocabulary composition, variation in early language use, and variation i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reties of mothers' child-directed speech. Maternal-report and observa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26 children at 10, 50, and 100 words, These were then correlated wit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maternal speech at 10 words, The results show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the percentage of common nouns and unanalyzed phrases in children's vocabularies, and sing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is varia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child. They also reveal sing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way in whch mothers use language at 10 words and the way in chich their children use language at 50 words and between certain formal properties of mothers speech at 10 words and the percentage of common nouns and unanalyzed phrases in children's early vocabularies, However, most of these relations desappear when an attempt is made to control for ossible effects of the child on the mother at Time 1. The exception is a sing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tendency to produce speech that illustrates word boundari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unanalyzed phrases at 50 and 100 words. This suggests that mothers whose sprech provides the child with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new words begin and end tend to have children with few unanalyzed. phrases in their early vocabul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