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然而,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却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脱离文本,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内容,思想上拨茧抽丝,抽象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神"标签",形式上浮光掠影,脱离语文内核进行训练,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活动课,缺少"语文味";二是从"师"从"本",解剖"精美文字",丧失语文亲和力,使学生厌烦、厌弃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提法是以往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从未涉及的,它无疑成为2011版《课标》的一大亮点。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话题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研讨的热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应有作用呢?笔者谨以此文,求教于方家。一、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课程视野的应有之义在阅读教学中,大家对"文本"一词并不陌生。所谓"文本",从广义上讲,是由人们创造的体现其思想、观点、感情的一切作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等  相似文献   

3.
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种是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虚应对话滔滔不绝,学生肢体活动频繁;另一种是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或者堆砌文本,开掘所谓"深度语文",课堂上层层盘问,强调思辨,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  相似文献   

4.
正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如此,方能沉入文字,触摸文字的温度,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味文本的味道。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嚼出独特的"语文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在混淆处,辨析词语之面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语文第11册)一诗中,学生常会把"工夫"与"功夫"混淆。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实践并体验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从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教学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使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应在研究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标虽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  相似文献   

8.
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能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以及感悟课文,取决于学生本人,还取决于外在因素,即老师的引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提高感悟能力呢?一、激发兴趣,亲近文本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之"到"好"再到"乐",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变数,无一固定形式可以复制。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文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文字是死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常常喜欢从课文中抽出几个"重点句",脱离语境就句子指导朗读,而其他"非重点"的语句则一带而过,甚至"不带而过",我把这种现象谓之"抽取式"阅读。"抽取式"阅读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是"断章取义",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正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  相似文献   

11.
芮建民 《语文天地》2011,(24):39-40
语文文本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凭借,更是学生思想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很多时候,在一个个美丽的文本背后,在一个个灵动的字符背后,站立着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人"用奇妙的思想,在个性和共性中穿梭,引导我们在纷杂的文字内容中找出正确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小我",看到"大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在阅读中提升认识,找到写作的途径。因此,文本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阅读与习作"联姻",巧借文本资源,有效引导练笔,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堂",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浅读",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理解肤浅,体悟不到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是"误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一些教师便一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读,结果造成学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闷读"。一些学生在拿到文本后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这段文字指明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话",目前高中阶段对于现代文的  相似文献   

15.
杨学永 《山东教育》2012,(26):27-28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可谓"蜂飞蝶舞",煞是热闹。主要表现在:课堂活动过频、课件充斥课堂、教师主导意识太强、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等。课堂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效率低下。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去体味、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接受语文的滋养。  相似文献   

16.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事性作品、诗歌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独特之处。目前的科普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对内容信息的提取上,没有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全程阅读,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无趣。科普文教学要做到高效,就须教出"语文味",教出"文体特色",教出"文本特点",教出"情趣情味"。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代语文名师王君提出和倡导"青春语文",其基本理念是:要让语文有味道,有激情,有敏感,有灵动,有自信,有浪漫,有创新,让语文、语文老师、学生充满青春的气息,并享受其中。"青春语文"强调四个意识:一是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语文教学要融进文本,扎根于字里行间的文字优美之中;二是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与学生的智慧碰撞中教学相长;三是飞扬灵动的创  相似文献   

18.
李卫东 《教学随笔》2014,(22):21-2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同时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执教者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来生硬地灌输人文思想,而是抓住其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环节,从而实现心灵与文本、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真诚对话。  相似文献   

19.
陈君平 《教师》2014,(24):26-27
在课堂中,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如李镇西所说"读出你自己",认识到"我"很重要,师生共同创造出文本的意义。语文教师应有"我即语文"的情怀,从教材处理、课堂对话等方面读出自己的语文味;学生应读出自己,享受文字与生命的欢悦。如此,方可守住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