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士禛是广陵词坛的总持,有词集《衍波词》、词话《花草蒙拾》、词选《倚声初集》,且支持孙默汇刻了《国朝名家诗馀》,并评点过邹祗谟、董以宁、梁清标等人的词集。当今学界主要从"词论"、"词作"和"词史地位"等三方面对王士禛的词学贡献进行论析,虽时有精辟之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王士禛词学研究尚有拓展余地。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的词学观主要表现在其词论专著《花草蒙拾》《倚声集初》序言及对所选词之评语中。王氏的词学观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尊词体,强调词之功用;二是主张词"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三是确立婉约含蓄的神韵论词观;四是客观看待南宋词和北宋词,二者并重,各取所长。王士禛的词学观对其后来的清代词派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罢官归里。乾隆间补谥文简。有《阮亭诗钞》十七卷,《带经堂全集》九十二卷,《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王士禛于康熙时为诗坛领袖。“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论诗则以“神韵”为宗。《四库全书总目》云:“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说,如《聊斋志异》之类,士禛偶批数语于行间,亦大书王阮亭先生鉴定一行,弁于卷首,刊诸梨枣以为荣。”王士禛在其时诗坛上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却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由于他的神韵说及诗歌创作实践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选为明代词谱的创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词学筌蹄》直接脱胎于《草堂诗余》;《诗余图谱》较之《草堂诗余》,新增不少词调和词作;《词体明辨》从《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等词选中采录大量词调、词作,既是建设词谱的需要,也反映明人对《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因着当时词卑观念的影响,士禛之《衍波词》《渔洋三十六种》、《带经堂全集》只字不录,故知者不多。其实《衍波词》为清词嬗变的一个标志。其词艳情写意,模山范水,并寄托明亡之痛。艳词与后期卫道面目相比,益显出可贵的美学风貌。怀念亡明,固着痕轻淡,但不能否认为哀惋之词。士禛处在当代文坛巨公地位,其词足以转移风气,并不因卑弃而削弱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论诗注重神韵,对王士禛也极为尊重,但是,沈德潜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更多的是批评和改造.首先,沈氏编选《唐诗别裁集》,明确标出“以李、杜为宗”的选诗观点,以纠正王士禛编选《唐贤三昧集》的偏失;其次,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对王士禛诗进行取舍、改造和重新评价,对其单一以神韵论诗的做法也提出质疑;最后,沈氏明确标出“始审宗旨”的论诗标准,以纠正神韵说末流回避现实,陷入虚响的明显缺陷.沈德潜对待王士禛神韵说的态度,是其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清代前中期诗坛风尚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国朝名家诗余》对清初词学贡献颇大。编者孙默长期寓居扬州,克服重重困难刊刻《国朝名家诗余》。在与词人的广泛交往中,获赠数千首送别作品,可谓倍受尊崇。考察孙默的词学贡献及其影响可补词史之阙。  相似文献   

9.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