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私盐活动频繁,从事私盐贩运的社会成员包括官员、盐商、军人、贫民、船户和盐枭等,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涉足私盐的贩运。这在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的社会经济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的同时,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对清代民国广西私盐情况进行了概括,对贩私社会成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我国边疆开发的重要时期,在边疆地区,特别是城市空间内中出现频繁的民族交往。民族交往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运动过程,由多层面共同构筑,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不同层面上细致考察。本文以清代的蒙古地区的归绥为例,尝试着对多民族汇集的边疆移民城市空间内的民族交往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剖析,从而对民族交往过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傣—泰民族有着共同民族渊源的"亲缘民族",其中一支保持着原始宗教文化,另外一支则更多地被南传佛教文化所传播和渗透,泼水节则是"南传佛教文化圈"族群共同的传统节日。文章以景谷傣族泼水节为研究个案,从文化圈视角对中、泰、缅、老四国的"南传佛教"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这一传统节日在地域文化空间上构成了一个共享的"南传佛教文化圈",而"南传佛教文化圈"又通过族群记忆和文化认同型塑、佛寺建筑群神圣空间建造、"赕巴达"仪式信仰空间表达等形式进行呈构。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政策强调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或族群文化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主张政府应为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发展以及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有利支持。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科学性,保障了民族间的平等发展权利,推动了族际交往与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石头城村。传统礼俗尤其是礼金交往在当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冲击下呈现出一个“三级交往圈”。尤其是第三级交往圈的出现,表明传统礼俗中“重义轻利”的“互惠”式交往模式。正在现实的发展中产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当前石头城村的礼物交换现状;既保持原来按“差序格局”建立的礼物流动的原则。又出现了新的以利益驱动为标准的“差序格局”。社会成员通过“人情+利益”的机制整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广西出版了 5 0 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广西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国内外大势的认识。在数量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在出版地上由中心城市向其他专区、县辐射 ,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 ,可知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广西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 ,从诸多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广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台湾平埔族群的分类十分复杂,尤以清代为最。这当是人们缺乏科学的民族识别的理论方法所致。日据时代,一些学者力图利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对平埔族群进行科学的分类,但因平埔族群已隔合到汉族之中,族群语言保留不多,而使得分类工作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果。清代文献中,台湾少数民族还有“熟番”、“生番”、“野番”、“化番”、“流番”之类的称谓,这既说明他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也说明台湾少数民族成分的众多。因而把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山胞”或“原住民”都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婚姻圈涉及一个民族的人口素质问题,婚姻圈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60多年来张洪镇的婚姻圈范围总体十分狭小,但婚嫁距离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不管是物理距离、经济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大;(2)婚姻圈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交通方式、认识方式、职业。  相似文献   

10.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时期,围绕着迁省之争,广西新旧两派势力进行了角逐,其中既掺杂着省议会内部的权利之争,也夹杂着个人的私利及喜好等各种复杂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于国际、国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南宁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新广西的省会。  相似文献   

12.
传统广西圩镇大多濒河而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广西圩镇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清代以水运线为枢纽,圩镇因水而兴,影响较大的圩镇基本上都建在河流两岸;民国时期,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广西近代圩镇主要沿河分布的特点及其变迁对于当代发展流域经济具有启示意义:一要继续建设圩镇,尤其要重视把圩镇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二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和区域间的协调;三要合理开发流域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四要完善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4.
湖南人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朝道光以前的古代,湖南人才稀少,但也产生了五次人才波峰;二是从清朝道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近代,湖南人才鼎盛,并形成了五个人才群体;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湖南人才多向发展,正处于人才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国家政体由专制转向共和,介于国家公权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民间力量由"遮蔽"转向"公开",经个人而及组织,通过报刊舆论、投身实践、组建社团等公共途径,对学制变迁的影响呈现出由"涓滴"到"管涌"再到"洪流"的形态。民间力量参与近代学制变迁的形式及内涵的变化,彰显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进程中民间力量的渐起轨迹,亦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6.
论清至民国桂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政府与民间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前,桂西地区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清至民国时期,在移民运动的影响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一步瓦解土司的社会基础,同时及时调解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的“来土矛盾”,维护外来移民的利益,使其获得了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在这里建立会馆、码头,本地民众积极捐款修建桥梁、公路,共同培育商品市场,从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改变。民族经济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从闽西、粤东北、赣南等地移民广西各地,广西成为中国内地接纳闽粤赣客家移民最多的省份。在清代以来的广西经济开发中,他们与广西各族人民一起,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而在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书中留下了许多记载。农业方面,他们垦荒辟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方面,他们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造纸业、制糖业和制靛业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商业方面,在"无东不成市"的商业格局和"西米东输"的贸易上,他们用其辛勤的汗水占有一席之地;矿业方面,客家人更是独领风骚,在广西矿业的投资者和矿工主要以客家人为主,他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广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从清朝到民国,经历了政权更迭,但清末新政中创设的许多司法制度在民国时期得以传承,民初的司法变革就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就司法官制度设置而言,民初司法改革强调司法官必须是新式法政人员,这导致大量旧式刑幕人员“下岗”;而在清末已经担任司法官的新式法政人员,则可在新政权中继续任职。历史变迁往往如此,新旧并存,更迭中包含传承。  相似文献   

19.
辛亥鼎革,清季士子大部分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民国,即使自况为"遗老"、"遗民"者,其身份界定亦大有讨论余地,其中曲折甚有探讨之处。以云南绅耆在鼎革之际的政治选择的过程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与民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性,民国建立的特殊方式,为清季士子接受和进入民国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并在政策制定、实施与变迁中体现和遵循着其特有的历史规律,回眸民国,以期总结得出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