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科技知识的市场价值及其知识资本的形成模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首先论证了科技知识的资本特性,以及只有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知识才能成为知识资本,其次描述了知识资本形成的一般过程模型和科技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三个市场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资本形成模型;最后从国家政策、研究所及企业投入方向等几个层次上说明,一个明确的市场创新目标是一个科研体系创造知识资本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计量学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科技发展种群规律的动力模型,从模型中推导出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利用中国若干省市的实际数据,从专利增长的动力模型和论文增长的动力模型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证实科技发展的种群规律的存在;并利用动力模型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开展科研院所的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管理部门科学测度科研活动绩效,为科研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文中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出发,结合国家级计量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科研绩效评价逻辑模型和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指标除包含论文、专利等一般性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之外,还纳入了能反映计量科学研究特点的专有指标,如测量能力、国家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利用DEA方法,通过对国家计量院2012—2018年间可搜集、可比较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性的开展了研究所科研绩效的评价分析并提出评价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汽车生产行业中,计量供应商的知识创造很重要。本文继承了以专利数据计量知识创造的方法,比较了三个计量指标:"专利数量"、"专利被引率"和"被引加权专利数量"。结果表明,"专利数量"和"被引加权专利数量"能很好地计量供应商的知识创造水平,且没有大的区别,这与前人在汽车生产商中得到的结论一致,说明汽车生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采用统一的计量方法表示知识创造,为该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雪  张志强 《科研管理》2022,43(6):160-169
    分析中国医药领域专利知识吸收和扩散演化规律及知识吸收对知识扩散影响,有助于快速选择并吸收相关资源,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提供数据支撑,为科技资源整合策略提供支持。本文以2000—2014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录的中国医药领域2326件专利及其引用的43 822篇专利文献、35 573篇论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专利知识吸收及知识扩散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知识吸收逐年增加,但知识扩散并未形成稳定趋势;不同时间段内知识吸收及扩散各测度指标显著不同;专利文献知识吸收数量、质量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质量均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负向影响;吸收论文知识构件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正向影响;吸收论文数量与知识扩散广度、强度负相关;吸收专利知识构件与知识扩散广度正相关,但与知识扩散强度与速度均无相关关系;专利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新颖性对知识扩散广度、强度及速度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识计量单元是进行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基础,知识计量与评价就是要通过对确定有效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处理以便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达到知识服务、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目的。随着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发展,知识计量单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文献计量单元到信息计量单元既而到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本文从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及其关系出发,对3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了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知识群的知识流量计量及其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论文的研究背景、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指数三个指标,测度了单篇论文的知识流量,建立的知识流量测度模型既把握住了论文知识流量的本质,又实现了对知识流量测度的可操作化。某一知识群的知识流量是构成该知识群所有论文知识流量的总和。探讨了知识群知识流量的影响因素,即知识群自身的知识积累、知识群间的相互作用、知识网络以外的作用,并建立了知识群的动力学模型。最后,探讨了知识流量与引文网络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为改变“以刊评文”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尝试从文本片段入手开展知识单元粒度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知识单元的描述规则抽取学术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其次梳理现有的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初步的知识单元质量评价体系;然后完善初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领域专家意见对待评的知识单元质量进行赋分;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拟合各量化指标与专家赋分,实现知识单元质量的自动评价。[结果/结论]构建起以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为核心的三维评价模型,实现了融合领域专家意见的知识质量自动化计量方法,克服了长久以来学术质量评价过度依赖于学术载体的不足,真正将学术评价的单位从知识载体深入到知识内容中。  相似文献   

9.
刘春丽  陈爽 《现代情报》2023,(12):143-163
[目的/意义]科学文献中的知识实体的挖掘、利用与评价对知识发现、构建知识网络、探索知识之间潜在关联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相比最早的基于人工标注的知识实体抽取技术,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近年来,学者对科学文献中知识实体的评价也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方法/过程]在相关文献调研基础上,回顾并比较了基于人工标注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传统机器学习、基于深度学习与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实体抽取方面的优缺点,列举了相关数据集、软件与工具及相关专业会议;从提及频率、替代计量及其影响因素、实体共现网络及实体扩散/引文网络、基于知识实体的同行评议、基于知识实体的论文新颖性和临床转化进展五大方面,对知识实体的评价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整理。[结果/结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具体的知识实体抽取任务中,抽取方法选择应权衡多方面因素,再依此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型完成实体抽取任务;在知识实体评价方面,应重视指标多样化、可靠性、有效性、系统性和规范化研究,关注对知识实体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指标间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构建基于知识实体的论文评价...  相似文献   

10.
程妮  刘航 《现代情报》2014,34(6):79-86,91
发明专利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企业甚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专利引证活动可以反映知识转移情况。针对2011年申请的中国“收获和割草”领域的发明专利,从申请人、发明人、分类号、关键词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且考察了其中的专利引证活动,包括对专利文献的引证和对非专利文献的引证,对我国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卫文 《科研管理》2007,28(6):31-35,11
本文从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的内涵入手,对二者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论述了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之间在静态存在和动态应用时均有不可分性。探讨了这种不可分性在理解和处理知识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存储和搜索以及知识编码等问题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管理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申传斌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1):232-235
本文主要讨论了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傀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障碍,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模型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距离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对于不同特性的知识,知识距离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同的,只有放在具体的知识背景下研究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以部门内部个体之间任务知识的转移为背景,从知识隐含性和知识复杂性两个维度将对知识特性进行划分为四种类别显性、简单知识;显性、复杂知识;隐性、简单知识;隐性、复杂知识,考察这四种不同类别知识的知识距离和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研究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旨在明确知识距离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有效的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薪酬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薪酬对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意义,肯定知识薪酬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智能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知识薪酬评价指标的总体框架,建立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薪酬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一个量化的知识薪酬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运用该模型对一个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s a commentary on discursive transformations that occur in stories told about Xerox's photocopier technicians, comparing particularly Orr's brilliant ethnographic study and a later management case study. It argues that significant shifts take place in how knowledge is understood between these accounts so that what begins as elusive, oral, improvised and social becomes increasingly presented as encodable in a structured database, countable, auditable, individualistic. Thes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seem much to do with Xerox's own historic need to rebrand itself, and simply to sell a commercial product. Thus, how knowledge is represented and w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might mean seems to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corporate vested interests. The paper stresses the need to capture complexity in case studies if they are to promote a realistic or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ganisation.  相似文献   

1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ave grown in importance over the last 50 years as we have moved towards a more knowledge-intensive society (the ‘knowledge society’). A number of new research fields have emerged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se developments and to offer advice to decision-makers in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lsewhere. This special issue focuses on studies of three relatively distinct though thematically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innovation studies, entrepreneurship stud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e first three articles use a particular method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chapters to authoritative ‘handbooks’ to identify the core contributions in the three fields. A fourth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literatures in three fields and how this has evolved over time. Other articles look at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studies as reflected in highly cited papers, at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as seen by a key ‘insider’, and at the creation of new centres in these field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 The last article in this special issue shows how interdisciplinary centres in innovation studies suffer from research assessment systems that are intrinsically biased agains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s introduction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discuss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field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ver time, and considers 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governance arising from the research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的形式化表征到创业知识的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宁  杨玉红 《科学学研究》2011,29(4):557-564
 创业知识作为创业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缺乏严谨的界定,这给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证测量都带来困难。通过文献加演绎的方法,研究创业知识是什么以及与非创业知识有什么区别。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一般性知识所具的三个二阶认知属性,分别是功用指向性、主观介入精度和派生秩级。然后,依据三个属性给出知识的形式化表达方法,即将知识表征为嵌套了信心矩阵的命题矩阵。最后,结合三个属性和现有文献观点,对创业知识的特征进行推演。创业知识是不同于创租潜力知识的策略性知识,其功能指向于如何配置创租潜力知识;创业知识的主观信心赋值和主观介入精度决定了创业知识的实践对象选择;派生秩级影响着创业知识能否有效转移。此外,创业知识与非创租潜力知识间的关系以及文章结论的意义和局限得到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知识距离与知识定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搏 《科学学研究》2007,25(1):14-18
认为商品化的知识在交换中需要确定一个价格才能顺利成交。决定交换价值的因素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大小,还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知识的编码和抽象化方式以及买方的知识基础等等。引入“知识距离”的概念来替代知识编码和抽象化程度以及买方的知识基础等因素,用数学模型分析隐性知识转移的动态过程,并建立隐性知识交易的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Tsutomu Harada 《Research Policy》2003,32(10):1737-175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examine the role of gatekeeper in R&D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a midium-sized machine tool firm. Althoug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points out (1)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2)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functions as main roles of gatekeeper, this paper further suggests (3) knowledge transforming function that has to be executed within R&D organizations. We will argue that since the latter function often requires distinctive skills that impede information gathering activities, there emerges a three-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instead of a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We define persons fulfilling this new role as a knowledge transformer, and related testable hypotheses are derived.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measuring methods that identify knowledge transformers and test these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20.
知识共享是知识链组建的目标。在分析知识链知识输出方知识共享成本-收益函数的基础上构建知识链知识共享信誉均衡模型,求得知识共享区间,明确信誉对知识链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提高长期合作收益期望、完善知识链组织的契约监督协调功能、建立知识链的第三方信誉评级体系三个角度为知识链知识共享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