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是美国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范式、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性质,以及教学知识范围、技能、评价、管理指导模式、教学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提升科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素养提供了培养思路与方向,为美国培养科学课程教师的各高校、学院以及培训机构提供了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职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提出了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阐述了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力求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具有操作性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便指导和诊断课程实践教学科学、有序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杜威与施瓦布的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社会学视角比较分析了杜威与施瓦布在科学本质观上的异同及成因。以及二者为把相应科学本质观传达给学生,而提出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他们对如何看待科学本质,以及对我国j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课程理念去实施科学教学,不断探讨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建立具有极大的影响,因而需要对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核心在于学生,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以课程基本理论及价值体系,以理论思想说服学生,以真理去征服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借以推动课程教育核心素养的真正践行,实现知行合一。文章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教育改革为基础,全面分析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结合从事GIS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专科院校的GIS课程建设体系和GIS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办法,阐明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对于过去所片面强调“双基”培养目标而言,这次的课程改革只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而就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深层内涵而言,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的诸多真理,而且还以其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练和升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推动着科学的继续进步。这就是说,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评价目的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目标,真正反馈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方面的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韩博 《教师博览》2023,(3):32-34
课程与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统一于学校教育。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实际达成效果。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科学整合的原因在于信息化手段可打破课程与教学的时空限制,为课程的设置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学生的反馈提供更多可能,有利于平衡教育发展。在课前,为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在课中,为课程设计者、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和手段;在课后,便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进行反馈,有效促进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整合。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学科教学研究与改革,一方面应着眼于研究范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应着眼于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增强和提高,以及教师课程观念的提升。新课程的学科教学应具有直面学生及社会现实生活的实践品格、创新特性,充满学科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用学科课程精神滋润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