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英语中的“轭式搭配法”和“一语双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掌握一门语言,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很重要,它有助于人们精确理解,充分欣赏,完美表达。“轭式搭配法”和“一语双叙法”是英语中比较常用的两种修辞方法,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论述了Zeugrna与Syllepsis的特点、修辞效果以及二者在词汇搭配上的异同并说明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语双叙和轭式搭配是英语的两种修辞手段。这两种修辞手段不及其他几种修辞手段使用广泛;而且一般的修辞书很少提及,然而却有其特独之处。在理解和翻译方面,頗费猜详,却又值得探讨。本文试图就一语双叙和轭式搭配两种修辞格的异同,及其理解与翻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一语双叙  相似文献   

3.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强调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最自然贴切的对应,既再现源语信息,又不失其风格,同时也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以《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为例,探析了功能对等原则在其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应运,以及达到的形式对等,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何春燕 《文教资料》2006,(24):133-134
本文论述了作为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广告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用途,因此作为广告翻译除力求准确、达意外,还应让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同一广告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即“翻译的功能对等”,以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功能对等视角审视"不折腾"的种种英译,试图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义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论证和支持一个符合功能对等标准的英译.政治性用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语类的翻译,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的翻译要在功能上达到对等,要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有源语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翻译经济类文本,要求译者能准确客观完整再现原文内容;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从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出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该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特点,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基本上实现了以原文欣赏方式来欣赏译文文本,不管是从文体上,还是从读者反应都做到了这一要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使我国翻译界接触到了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突破发展。本文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系统功能理论来看,林肯的演讲“GettysburgAddress”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具有特别的价值。语篇中主位的选择主要由语式支配;兼用平行型及延续型两种主位推进模式能使演讲的主题鲜明,论据有力。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读者把握整个语篇的句际联系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英语轭式搭配法与汉语拈连的对比分析研究,浅析英语轭式搭配法在翻译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修辞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修辞格分为两大框架———语义型修辞格和结构型修辞格[1 ] (P1 1 4) ,并运用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分析对它们的理解与翻译 ,因为“功能对等”即“动态对等”理论强调受众效果 ,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近似的、同等的理解与领会  相似文献   

12.
时下,国内报刊上刊载的英语新闻语篇译文越来越多。这些翻译来的新闻语篇是国内读者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是,它们中很多都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这种“翻译腔”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于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衔接手段的机械的逐字翻译。英汉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别来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使汉语译文和英文原文能够尽可能的接近,避免生硬的“翻译腔”。  相似文献   

13.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的术语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中的术语对等追求源语和译语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即源语虽经翻译加工,但其信息没有丢失,而且译语与源语一样的地道,具有同样的专业水准。本文以《朗文国际贸易辞典》中术语的误译为例进行剖析以证明术语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过程中,导致词义选择受限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地域、思维方式以及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为提高翻译质量,译者须熟谙源语和译入语文化,了解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寻觅良策,挣脱局限,重现源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6.
秦红梅 《海外英语》2012,(16):146-148
励志语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话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比较突出的特征是语言的凝练以及修辞手段的多样化。翻译励志语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采用交际翻译法,把原文中包含的要旨明白无误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以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得到同样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分析原文、语际转换、译入语语内重构和检验这四个翻译阶段各有自己的分工,都不能缺少。虽然“对于完全称职的翻译者来说,译入语语内重组几乎是自动化的。事实上,这几乎像说母语那样脱口而出”。然而从实践上说,在完成对原文的分析和语际转换之后,译文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入语语内重组的成败。张培基、庄传绎、孟庆升等人在各自编写的翻译教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篇翻译失误。作为学习翻译者的翻译范本,选择翻译材料和译文要做到精之又精。  相似文献   

18.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鹇释,决定了译文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被文本融合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在商务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芙情趣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9.
语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一方面要对原文做出超越字面的理解领会;一方面又要把他的这种体验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的读者,让他们产生类似的感受。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合作原则”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尚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01-103
一直以来,翻译研究者对于译本文体大多持否定态度,把译本文体等同于所谓的"翻译症"。本文对"翻译症"与"翻译体"作了区分,认为"翻译症"是寄生于译本文体这一肌体上的"毒瘤",需要彻底"摘除";"翻译体"既不同于源语,又不同于译语,是"第三类语言"。"翻译体"对于本民族文学语言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