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陶行知对于书籍有一条方针: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反对为读书而读书。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要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对一本书,先要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启迪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就十分满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到自己的幸福。———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哲学家) 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4.
读书七要     
青年学生致力于读书上进的不少,但真正懂得如何读书的却不太多。读书有七要,不可不晓。一曰爱书。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不爱书、不惜书的。高尔基从小就对书爱不释手,书籍不仅伴随他度过童年的流浪生活,而且伴随着他追求真理的一生。他说:“我爱书,我认为我身上一切东西都是书籍给我的。”英国大诗人济慈宁愿饿肚子,而将朋友资助的伙食费都用来买书。爱书与惜书,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先生在读书之前,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然后拿书,可谓惜书如宝;当代著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使人思想深刻,读书使人文思泉涌,读书使人妙笔生花。  相似文献   

6.
张丽丽 《语文天地》2014,(10):52-5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南宋学者史豪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可谓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8.
伍霖 《语文天地》2014,(28):52-5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南宋学者史豪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可谓一语中的。一、读生活,感受真实生活处处都是作文,生活处处都有作文。  相似文献   

9.
冯仑 《作文》2023,(19):52-53
<正>读书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少年时代,因为兴趣读了很多书,后来读书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我在十四五岁时开始读历史书,读政治书,特别是读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后来上了大学,就选择了政治经济学,读社会主义理论有关书籍。结果在做生意之前,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成了我的职业。有些人特别喜欢历史,一辈子只研究历史。我读政治书,工作之后就教政治。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读书,后来读书竟成了我的工作,这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0.
匡双林 《师道》2023,(12):22-23
<正>一学校的课表里,有一门“图书馆课”。我是主要的授课老师之一。图书馆课,除了最重要的“读书读图”“用书用馆”外,还有一个大版块就是“识书识馆”,认识书,认识图书馆。知晓书的历史,书的装帧,书的版本,简单说,中外书籍的发展历史,也是在我们的课程之内。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我想至少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文字,二是承载文字的材料。墨子曾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因为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他没有说“刻于甲骨”,这十几个字,把纸书出现前的书籍,做了最好的概括。纸质书出现以前,从材料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这三类。  相似文献   

11.
与书相伴     
<正>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与书相伴,你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一个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这是明代自封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说的话。对于人生的体悟,多么发人深省啊!人在年轻时期,总以为来日方长。因此得过且过,读书不用功,做事不努力,等到韶光流逝,想要再立志读书、做事,已时不我待了。读书是件好事,可是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不懂得拣择把取,而是漫无边际地测览,无异于浪费时间。因此挑书、选书,乃是每一个有心读书的人不能忽略的。怎样挑书与读书,一位学者这样说:“积极地读…  相似文献   

13.
<正>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这次,我在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又一次体验到了新的人生,使在平静的教学生活中有所懈怠的自己又多了一份前行的勇气。这就是书籍给予我的力量吧。祖庆老师一直是我仰慕的小语大咖,听他的课、看他的书总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坚持回归语文、做一个纯粹的小语人的那份勇气。做一个不为世俗琐事所束缚的小语人才是小语人最初的、最美的模样。正如祖庆老师所说的:“把位置放对才是最幸福的。”是呀,  相似文献   

1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奇妙无穷的海洋,在其中遨游是会受益无穷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两句诗句强调了多读书对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两大要义,即:读书和教书。显然,教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为了教书,要教书必须要读书,读书与教书两件大事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这最起码的常识每一位教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与教师生命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休止符,即教师不读书。据《中国教育报》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教师阅读书籍种类排序中,教学参考书籍居第一位,其他调查也都得到同样的结论,教参(包括教辅书)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阅读的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17.
韩君 《考试周刊》2010,(54):66-66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18.
走近书籍     
走近书籍,我们感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走近书籍,我们能看到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画面”,走近书籍,我们会从无知走向渊博。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色彩,没有乐趣。如果我们读书,即使生活再贫困,但也觉得很有乐趣。因此,书籍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多读书。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20.
叮咛小语     
观书如交友,久与之习,必有重染,宜择而观之。——阎循观谈到读书,首先是要慎重选取要读的书。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全读不可能,也无此必要。……一本书选得不合适,耽误自己的宝贵时光,无益于自己的事业;而书选得合适,则受益匪浅,也就会在治学的道路上踏上捷径。——张广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