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NA、测谎、痕迹学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法律领域。其中,测谎技术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其运用也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态势。做为一项不成熟且并不能保证正确率的发展中技术,测谎结论不具备最基本的证据资格,即使"有限"采用,也不利于法官心证的形成,不利于保护案件当事人最基本的诉讼权利,并对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规则具有破坏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奠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心理测谎技术的起源;近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形成;现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从传统的测人的情绪变化到现代测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内容是心理测谎技术质的飞跃,心理测谎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心理测谎技术的起源 ;近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形成 ;现代心理测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从传统的测人的情绪变化到现代测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内容是心理测谎技术质的飞跃 ,心理测谎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即"测谎"技术的发展沿革,从生理多导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做了简介;探讨"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民事诉讼、保险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与隐藏信息测试相结合(ERPCTT)是目前犯罪测谎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两种不同取向,在实验室研究中ERPCTT主要以P300为鉴别指标,犯罪侦测率逐渐提高,但易被反测谎击败,生态效度低,复合反应范式(CTP)提高了识别反测谎措施使用的准确率,现场犯罪测谎取向的脑指纹测试范式(BF)以P300MERMER为测谎指标,结论已可作为法庭证据呆信,ERPCTT在范式、指标、效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将来应区分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目击者与犯罪人,探索自我控制等调节变量对测试的影响,并与生理测谎指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犯罪群体进行现场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发展使得诉讼证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日益冲击着我们的证据制度。测谎技术作为查明真相、揭发谎言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测谎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些西方心理测验被移植到中国,测谎题作为测验的一个有机部分也被移植过来,并仍旧放在效度量表中用于探测受试者的社会期望性回答。但是,由于已译成中文的测谎题给予受试者的刺激信息,同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刺激信息相比已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中国受试者对测谎题的反应也与西方受试者有异,受测谎原理和测谎题效用的限制,测流量表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十分有限且含义不清,西方测谎题能否实现它的原有功能令人怀疑.  相似文献   

8.
测谎仪是心理测试仪的俗称。心理测试仪是实验心理学的一种测试手段,运用于高校、医院、体育心理训练等领域,而公安局、法院等执法部门使用的叫测谎仪。它通过测试生理参数的变化,分析判断被测者的话是真是假。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若干法律问题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在司法部门,特别是侦查机关办案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其科学性逐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人们的认同。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若干法律问题,却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亟待解决,如测试的应用范围、适用对象及诉讼证据等,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和司法机关的普遍关注。对此,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尽早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法案,使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早日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谎言终结者     
世界上有许多人会说谎,但说谎者的鼻子并不会变长。长期以来,如何识别谎言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大难题,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可能会识破那些"菜鸟级"的说谎者,但对于那些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资深"谎言制造者就无能为力了。"测谎仪"的使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测谎仪"是一种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主要测试被测者因心理刺激而引起的多种生理参量的  相似文献   

11.
职务经济犯罪的危害极大。犯罪主体除受外部环境的诱惑之外,还与其反社会的意志特征密切相关。在其具有极大危害性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支配下,经过精心的策划,进而才敢冒极大的风险,疯狂地进行经济犯罪活动,在金钱面前失去了国家公职人员应有的抗诱惑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保障人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现象。为此,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转变诉讼观念,提高侦查人员的素质;强化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强化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的权利;加强权力制约,实行侦查监督。  相似文献   

13.
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规则是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知情权的必要规则,目的在于平衡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的关系。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规则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导致司法实践中向犯罪嫌疑人告知权利时存在告知的时间、内容、方式、后果等方面的差异。实有进一步从微观技术上规范之必要,以期实现对人权的保障,提升刑事司法之文明。  相似文献   

14.
犯罪控制[1]与人权保障并非必然对立的一对概念,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在法治社会不仅应当而且可能。因此,一方面强调犯罪控制,对可能遭受犯罪侵害人的人权进行保障,另一方面也不能以牺牲潜在犯罪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有的权利为代价。《精神卫生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核心。如何保障辩护权的有效行使,是刑事司法改革的关键和难点。我国刑事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辩护权保障应在充分考虑国情与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确保犯罪嫌疑人有沉默权、告知权、法律援助权、控告权和申诉权。  相似文献   

16.
救济权是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世界各国法治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刑事被追诉人权利救济日益受到重视,并体现出了司法化、宪法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预防犯罪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从犯罪意识的产生、犯意的强化、到犯罪行为的着手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能够有效地减少犯罪;同样,采取一定的措施,从防止被害的角度着手,加强防范而使有犯罪倾向的人无机可乘、犯罪行为无法实施,也能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防止被害不但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因此,被害预防应该成为预防犯罪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犯罪事实,准确惩罚犯罪,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侦查机关应在明确犯罪嫌疑人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上,切实从表明身份、告知诉权、严格按诉讼程序履行义务三方面加强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相似文献   

20.
讯问笔录是刑事诉讼活动中记载犯罪嫌疑人的陈述的书面文字,经查证核实,是认定案例事实的证据之一。司法实践中的讯问录在时间、地点、主体、内容、手续履行方面存在诸多不合法之处。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是讯问笔录合法性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