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更加深刻,而它的科技负载所带来的有害作用,已成为人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的内容。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独特而丰富,首开了技术现象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技术哲学和人学研究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细致梳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从技术之思到存在之思再到诗意之思的思维路径,对处理我们现在面对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悠久的政治哲学已发展成为当下的"第一哲学",然而对其所思对象的论争还在持续不断。通过对其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考察可知:政治哲学之思是对政治的理性之思、善治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政治的理性追寻,是一种对政治形而上的求索与创新,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4.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技术统治时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作为教育手段的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技术具有两重性,它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也会对儿童形成全面的束缚和控制。不过,人之为人的技术本质又决定了如果我们由此走向盲目抵抗的另一极,仍然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对技术的工具论、计算主义或享用论的狭隘认识,借鉴海德格尔等人的技术哲学,通过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走向对技术的“沉思之思”。这本质上是让我们对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使我们既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何需要技术、应该如何发展与运用技术,又不会被技术奴役和控制。幼儿园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儿童对自然物的经验、支持儿童动手劳作、开展儿童哲学对话等方式,培植儿童对于“沉思之思”的心理意识萌芽。小学、中学和大学可以继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育,直至个体具备成熟的“沉思之思”,以此重建人类与技术出自本然需要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6.
终极之思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哲学的智慧所在。把终极之思放到哲学发展史角度来探讨是一种哲学观,它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技术时代的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层面对技术进行了剖析,对科学与技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了“沉思“与“追问“,从多侧面反映出其对技术的复杂态度.“思“在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沉思之思“来揭示技术的本质,并从“座架“中“救渡“技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指导教学的是什么?这是个尚未言及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指导教学的是教学论,而教学论的唯一哲学基础又是认识论的,这种流俗的观点有着浓厚的唯理性色彩。指导教学的是思,思的性质是“揭示”,按事物以其所是和如何是的方式去揭示事物。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存在着规律的世界,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只有涵盖了理性和诗性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揭示方式之思,才能与生活世界相对应。只有把捉住这思,关于“指导教学的是什么”的问题,才算真正言及了。  相似文献   

9.
论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在精神层面探索的价值和不足,认为确立终极之思和神性之维是非常重要的,也可帮助中国文学回应“现代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道德无思表面上是一种对道德的漠视,深层次上则是一种责任的缺失。道德无思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道德无思有其广泛的社会根源,如电子媒介对道德思考的钝化、官僚体系对道德思考的束缚、迷信权威对道德思考的蒙蔽等。道德教育不能无思,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介意识,树立正确的示范榜样等方面来抵御道德无思的蔓延。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内部三重性质的关系:科学是力求价值中立的对客观存在的研究,哲学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探求,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价值倾向性、并维护自我肯定性立场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为哲学和意识形态提供知识基础,意识形态为科学和哲学确定价值前提和价值规范,哲学则不满足于上述两种确定的理论话语,而要在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和张力中对理论加以反思和批判,开显人类自我创造的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这三重性质是辩证统一的,但如今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受到充分重视,而其哲学性相对受重视不足,哲学的反思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故而应当成为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以对现实思想的批判与建构为目的。如此一来,哲学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是通过思想批判而防止思想的僵化,推动思想的变革,保持思想的活力;二是与科学一道构成一种超越利益主体立场的真理向度,从而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三是突显和张扬生活之为生活的反思特性和创造本质,从而有助于维护与促进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野草》中以其忧愤深广的观察与思考,以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勾画了一幅凝重、幽深、瑰丽、怪诞的“野草”世界.充分展现了他付社会人生的思考及其深咬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实事求是,这就是“思想解放的哲学”。它不仅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正确的哲学依据,也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从而真正地实现“哲学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性是公共哲学教育的重要特性,由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所规定,是公共哲学教育改革讨论中的焦点之一;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相关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的能动作用;科学贯彻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正确处理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标志。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哲学知识内化为理论思维能力的途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通过加大课堂思维训练、撰写专业哲学论、开展校园调研等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思维”是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的时髦话题,而哲学本性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从哲学本性审视创新思维,是远古与现代对话的一种尝试。本文针对目前创新思维研究操作层面阐述多、理论分析不足的局限,在对创新思维进行哲学层面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创新思维是哲学题中应有之意,并探讨了哲学对创新思维的作用机制:找准视角、大胆怀疑、勇敢批判、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试图揭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其实践理论思维方式的提出,继而对这一思维方式的内涵进行分析、梳理,最后结合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走向评价马克思哲学实践论思维方式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艺术思维。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和意义。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宗教、哲学、科学三种形态:宗教奠基于世界的神秘性,哲学立足于世界的可理解性,科学则依赖于存在的可确证性。宗教思维是最早产生的思维形态,哲学思维从宗教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科学思维又从哲学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从所研究的途径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哲学、数学、艺术三种形态:哲学从质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数学从量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艺术从既综合质与量又将质与量赋形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哲学的质是纯粹的质,数学的量是纯粹的量,都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艺术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哲学思维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根本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均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复杂丰富性、多层次多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