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称自己是"永远的先锋".何谓"永远的先锋"?字典上解释"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冲锋在前;泛指起先导作用者.上世纪80年代,余华以鲜明的姿态登上了中国文坛,从<现实一种>中作为"物品的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中作为"商品的血",以一种"人之死"的后现代主义的"人的观念"颠覆了现代式的"启蒙虚妄".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跛足大使",是无法与被大情势所推动的一种潮流进行赛跑的。有着精明才干的台湾外交官如沈剑虹者,也只能在中美建交这不可阻挡的大潮流中扮演一个尴尬角色;他所代表的台湾当局,也只能成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的一个现实旁注  相似文献   

3.
古人认为,档案是"万年百世之事","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应当"立为案卷,永远存照"。今天,人们认识到档案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岩 《传媒》2001,(10):47-49
孟秋,我搭乘作协创联部的"客船",到黑龙江垦区采风一周. 因旧地重游的念头由来巳久,回归寻梦的愿望与日俱增,所以,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有机会踏上那块黑土地,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因此,工作虽忙、生活虽紧张,但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止我北上.当今社会,有"知青情结"的人都知道,那份感觉、那份心情是个种在心灵深处的"死结",是永远磨不烂、打不碎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是"时代船头的瞭望者",地市级党报媒体记者,要树立牢固的党性原则,服从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要有敢于吃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牢固树立永恒学习、永远进步的姿态,做时代的记录者、建设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8.
一、名称演变及其传入 1.名称演变.天主教的名称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唐贞观几年(635),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里到中国后称为"景教",关于"景教"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明朝李之藻认为:"景者,大也,炤也,光明也",意味着光明辉煌.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阳玛诺认为:"景者,光明广大之意."[1]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北京市将有2016名大学生"村官"从1853个行政村结束3年任期.他们是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有人说,这是一群新时代走上山下乡之路的"知青";有人说,这是一群到农村基层的"镀金者",将来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有人说,这只是一群找不到工作,来农村基层过渡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将新技术比喻成狼的话,那么媒体永远是与狼共舞.新技术催生新媒体,当今,新技术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这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媒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的祖父     
今天是祖父的"五期",站在他的坟前,焚烧着冥纸,一任黑色的纸片翻飞.祖父在人生九十的门槛上永远地倒下了.  相似文献   

12.
帝国之眼:近代旅行与主体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自我确立,从康有为的"大同",到鲁迅的"立人",在为承认而斗争、或接受他者的承认模式的同时,更核心的是对压力的抵抗,在抵抗中完成自我更新,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族群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面临传统不确定性与新型不确定性的叠加。主流媒体是"议程设置的筛选者""关键事实的核实者""授予地位的赋权者""失序重整的监督者""科学认知的解读者"和"社区生活的组织者",其引导受众从"想什么"到"怎么想",穿透秀我时代的数据雾霾并培育公民理性,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增加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林新 《当代传播》2007,(6):124-125
及时报道各类意外事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反映事件的发展状态,不仅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坚持,对新闻人文精神的坚守.然而报道意外事件,特别是报道一些重大的或事关人命的事件,容易"炒"出"热点",给报道者带来"成就",也容易出"败笔",甚至伤及被报道者,反而背离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抢救意识     
世界上许多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就像无情的岁月一样,失不复得.错过了,便会留下永远失去的遗憾.这时候我们往往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地纠缠在无数个"假如当初"的后悔之中,虽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是无论如何"假如当初"是不会再回来的.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能力体现在采访和写作上.优秀的记者面对复杂或棘手的信息,往往能别出心裁,做出有独特角度的文章,这样的记者我称之为具有突破力的记者. 突破力与敏感性交织在一起 记者的新闻敏感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记者的基本功,既能"大中看小",又能"小中见大",为记者随时突破做好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一个奇迹般发展的国度,其历史谈不上悠久,也很难说深远,但日本非常善于"嫁接"文明。《日本之道》共分五章,分别是神道、儒道、士道、禅道和它道,力求用一个"道"字,来反映日本的发展。本文摘自该书的序言。首先,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默哀。不仅仅我们,还要耳提面命地告知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永远记住"七七卢沟桥事变",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向前溯之,还不能忘记甲午海战;再溯之,还要记住倭寇扰边。  相似文献   

18.
从1956年到1958年,中国青年报的科学副刊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副刊的名字改换了四次.即1956年初的"科学和卫生",1956年8月的"原子时代".1957年的文化科学粽合副刊"慧星",今年的"科学和生活".每一次名字的改换都反映了编辑人员的思想状态的变化.1956年"科学和卫生"的方针是此较明确的,即面向农村、面向生产、配合中心运动,同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它会经受到农村青年让者的欢迎,每个月收到让者来信大约两三千件.但是在"原子时代"和"慧星"时期,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在右倾思想的冲激之下,它逐渐地脱离了生产运动,脱离了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追求什么  相似文献   

19.
高莎 《新闻三昧》2007,(12):34-35
中国网络博客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走红,从少数的"精英博客",到热闹的"明星博客",再到回归大众化的"草根博客",正逐渐形成独特的博客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个体网民正在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力量,而不仅仅是一个"观众"。近日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2007  相似文献   

20.
不应该当"太平"记者、"太平"编辑,要多为自己的新闻生涯写几个感叹号,要教于掀介"浪头",起个"浪花",每过-段时间就让自己的新闻事业来次激情爆发. 选择了新闻道路,就注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