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的世界潮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从以前的理论探讨和立法研究阶段进人了关键性的实施与落实阶段,这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的重大进步.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与由来 《条例》把政府信息的含义界定为: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或有关组织将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政府信息,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向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公开,或者依申请向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的活动和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专题组就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到2002年全国兴起制定地方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再到2008年由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建设逐步走向完善.《条例》的实施对政府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不足之处.借鉴欧盟政府信息公开法实施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不断有普通公民基于自身需要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申请;更有一些公民出于公益目的,向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形成一个独特的“公益申请者”群体。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复议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咏梅 《档案》2008,(1):23-25
健全的行政复议机制是成熟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的标志之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救济措施,凡是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无不构建有行政复议制度。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虽然这类行政复议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条例》没有对此作出更详细的规定,但是行政机关对信息公开的处理属于行政行为,与此相关的行政复议应受到《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SARS等公共危机之后,无论是政府、传媒还是公众,都意识到了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运而生.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公开的主体、主动公开的范围、依法申请公开制度、不予公开的范围,以及监督保障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郭扬 《东南传播》2016,(1):73-75
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动使用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从百度键入关键词"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所搜索到的全部64页中2011-2013三年间,见诸媒体报道的公民、记者、律师、大学生主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例,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寻新闻记者对条例的使用情况及背后的原因,并对提高新闻记者使用条例的技巧作出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国务院令第492号发布,下文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增强行政机关的透明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起到了促进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无论是机关档案工作,还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成为一种变革的推动力量.尽管从目前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机关档案工作内容的改变,远大于国家综合档案馆,但长远看,其影响会是全面而深入的.  相似文献   

8.
曾凡斌 《北京档案》2008,(10):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5月1日公布实施,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并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如今政府与公众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同时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以及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如《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念:“政府是信息公开义务人,人民群众是信息公开权力人,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相似文献   

9.
互动双赢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麦玲 《传媒》2008,(9):74-75
2008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条例》规定,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专家认为该《条例》正式出台后,中国政务信息公开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它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的世界潮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从以前的理论探讨和立法研究阶段进入了关键性的实施与落实阶段,这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3,(S5):23-24
<正>政府掌控着社会大部分信息,在社会信息化推动下,为了更有效地开发社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也顺应历史潮流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政府机关"办事公开"思想,2008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也加速了中国从"集体中国"向"公民中国"的转变,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公民使用知情权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对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档案开放  相似文献   

12.
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已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在为档案馆开展政府公开信息利用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如:《条例》第十六条就规  相似文献   

13.
推进和深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各级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以此为标志,公共图书馆被纳入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体系,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14.
浅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对促进政府文件开放起着积极作用,也给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带来了冲击。本文浅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给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带来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英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从立法、监督管理和具体实施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求对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一次将档案馆明确规定为政府信息传播的专用通道,使档案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有了依据,政府信息传播也成为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尽的一种职责。《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4年多来,作为《条例》规定的公开查阅场所,档案馆在传播政府信息方面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档案馆怎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政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所称的档案部门,特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综合档案馆鉴于目前的管理体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是与同级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具体运行方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以及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升,档案部门收到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档案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也开始出现.就南通市而言,2017年出现历史上首起档案行政复议,即由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未满足申请人要求而引发;近3年南通市法院系统共受理8件档案行政诉讼案件,均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这部行政法规从制定、出台到实施都备受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将快步迈向“信息公开时代”,众多专家学者更是希望它能成为中国行政法治的一个加速器。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应依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赋予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分析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是国家民主的体现。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为我国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条件。"域外采风"栏目比较了中韩两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异同,有助于大家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含义。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关键是要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