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杂文是文学的一个品种,遣词造句十分讲究,但它的语言与诗歌、小说、戏剧的语言并不完全一样,根据这一文体“杂”、“文”、“小”三个特点,其语言自有不同于其他文体作品的特色. 杂文内容“杂”,篇幅“小”,这就要求它的语  相似文献   

2.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一 杂文姓“杂”而性“辣”。杂文的特点在于“杂”,不仅意味着题材的杂,而且笔法形式也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有无穷的创造和这种变化万千的美好世界。所以杂文是文学,属于“美文”中的一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特地提出过,“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无愧于厕身作家之林的杂文大家,可谓“岐王宅里寻常见”。但是“杂文不辣,味同嚼蜡”,辣体现其功能和性格。因此有位知名的杂文名家认为“杂文是四川菜”。为什么?恐怕是由于杂文带刺者居多罢。讽刺总有辣味,这是我国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杂文和时评的不同点,我觉得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文体不同。 时评在体裁上属于言论。又因它为“时”而著,因“时”而评,借助新闻事件发感慨,所以它属于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里的成员。 杂文,不仅内容“杂”,古今中外,天地宇宙,均可入体;就其创作整体而不是就某一篇来看,杂文的形式也很“杂”:既有“外壳”上和时评相类似、但写法不尽相  相似文献   

4.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5.
探讨杂文的基本特征,确切地把握这一文学体裁的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于掌握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巧,是非常有益的。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无法有效地做好创作准备,顺利地进入写作过程。对于杂文基本特征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说,杂文的特点就是“杂”。有人说,其特点“是以讽刺的笔法对于时弊的攻击”。有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片断语言,说杂文的特点是“冷嘲热讽,隐晦曲折”.  相似文献   

6.
杂文的杂交     
杂文之杂,不只表现于内容的包罗万象,文体的“名号多品”,还表现在广泛的杂交上。它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文学体裁,不只有纵的开发,还有横的渗透,一切别的文艺样式,它都可以“兼并”过来,纳入自己的版图。举凡小说的形象性,诗歌的抒情性,评论的逻辑性,它都“引进”,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同化改造,分别给它们打上“杂”字的标记。杂交,是杂文优势的表现,唯“杂”才能广采博取,唯交才能诞生新的品种。杂文应当也有可能在杂交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它与小说、诗歌、评论的杂交,我们已作过扼要介绍,下面侧重谈谈它与相声、漫画、寓言的杂交。与相声的杂交  相似文献   

7.
漫谈杂文     
报纸上需要杂文.杂文永远不会"消亡",一万年以后还有杂文.社会生活中存在革命和反动的斗争、进步和落后的斗争、正确和错误的斗争、革新和守旧的斗争,在文章上就要反映出来.反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杂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报纸比杂志更需要杂文,这是为报纸的特点所决定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要求迅速地反映生活而又迅速地指导生活;报纸篇幅有限,要以短文为主,不可能像杂志那样发表许多较长的论文,这就决定了杂文在报纸中要占—个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的杂文写作,高潮在离开广电厅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特别是1993年初离休以后的时日。2002年末,在加拿大学习的外孙女来电询问:什么是杂文,怎样写杂文?我写了《杂文姓杂》的短文,传送给她。这算是我学习杂文、写作杂文的一点体会和小结吧!文章说——“杂文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杂文是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艺术,因而也是人格的艺术。杂文姓杂,此情百态,万事万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乡村寨,社区里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角落,众多领域,无所不包,有感而发,皆可成文。杂文又称杂谈、杂感、随笔、小品文。河南已故杂…  相似文献   

9.
最近 ,上海作家朱亚夫先生推出新著杂文随笔集《杂坛徜徉录》。这次收进《杂坛徜徉录》中的百余篇文章 ,分为四辑 :“世象百态”是关注人生、评说世象的文字 ;“书生意气”大多是沉湎书斋、埋首书案的随笔和漫话 ;“鲁迅研究”则是研读鲁迅杂文的札记 ;“杂坛寻踪”是对杂文名家的专访。四个部分有议有叙 ,有评有访 ,是作者徜徉杂坛的感悟 ,潜心杂文的心得 ,其特色正如冯英子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 ,“我读毕全文 ,觉得亚夫同志的文章 ,很有一点赵超构讲的精神 ,立论虽严于斧钺 ,而存心则与人为善 ,看似怒目的金刚 ,而实质是低眉的菩萨 ,很得一…  相似文献   

10.
杂文的类型     
在《杂文的概念》一文中,作者曾为杂文试下定义,指出它是“以议论为主,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的文学小品”。不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写法不拘一格,而且体裁也是相当繁多复杂的。过去有人认为“文体之散杂者,不足以分立各体,总称杂文。”其实在“总称”下面,确实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类型。鲁迅谈过这个问题,指出:“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虽然归类相当困难,但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这一文体的特点,探明它的源头、流域范围,掌握各种  相似文献   

11.
“杂”论     
缘于业务本身的接触面广,又具较强的综合性,新闻工作者理应当“杂家”,这恐怕是不言可喻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大千世界,皆杂然也。社会众生相,更加复杂纷呈。“杂”者,看来是造物的适应。然而的确有过较长期的一段历史误会,“杂家”被认为大逆不道。当年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要砸烂新闻系,为的是它一直奉行“杂家路线”云。 无征不信,还有案可查。曾几何时?一位社会地位不可谓不高、知名度也不低于上海滩其他杂文作者的杂文家,仅以发表一篇题为《杂家》的杂文招来了“棍子手”当头棒喝,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砵;“文革”时再次遭殃,连他的三个女儿都受株连。这位方家当时还是出版局的  相似文献   

12.
什么谓之“杂谈”?在各种介绍新闻写作的书中,似乎没有这个品类.它,应当是各式新闻评论、时事评论、群众性评论、署名文章、杂文与随笔的总称.将“杂谈”作如是观,那么可以说它在一切报纸、杂志中都是常见的文体;而且,在一些报刊中它出现的频率极高,因而拥有大量的作者和读者.由此不难推知:它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杂”.“杂谈”作者,如能对它那杂的特性作深切的体察,从而尽力适应杂的要求,就有望创作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作品来.我以为,可以着重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适应.适应内容的杂.由于“杂谈”可以在几乎是任何一种报刊落地生根,而报刊本身又有着综合性报刊、文化类报刊、经济类报刊、行业类报刊等分别,可见“杂谈”可以谈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就一种综合性报纸来说,各个版面、专刊之中,也有迥异的“杂谈”地盘.“杂谈”作者当中的好手,会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为此,“杂谈”作者心目中经常转动着捕捉“问题”(题目)的雷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杂谈”作者的生活本能.相反,“杂谈”写作的初学者之所以常常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正是由于他对“杂谈”内容之杂缺乏体察,还不能适应.要在“杂谈”写作上“更上一层楼”,就要培养自己热爱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谈了杂文选材的一个原则:要围绕说理选材。在这一篇里,我们接着来谈谈杂文选材的其它几个原则。 二、怎样选择杂文的典型材料。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要求精选材料的。杂文一般是“千字文”,短短的篇幅,容不得水分,这决定了它选材要求“精悍”的特点。杂文的这一特点,使它更加挑剔、更加强调所选材料的典型性。 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杂文是一种令读者感到亲近的文体。读好的杂文,仿佛是在豆棚瓜架之下倾听一位智者的闲谈,极深奥的道理以机智的文字道出,虽然是梁间燕语、阶下虫鸣之类的詹居小言,但大智慧,大道理,大政策包孕其间。亲近中不乏严谨,率性中不失法度,恰情中更可格物致知。所以,古今中外,杂文随笔,绵延不绝;今天仍是读者最爱读的一种文章。杂文的较力在于杂。杂而多彩,杂而多趣,杂而多识。柏拉图以对话的方式谈哲学,达·芬奇用笔记撰达艺术论-...·信手拈来,随手放倒,都是极好的杂文。中国的杂文大家更是代有传人,杂文的特点首先是文体不受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一提起杂文写作,有的同志就认为杂文是战斗性、批判性的檄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匕首、是投枪,因而总是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从理论上看,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不符合杂文的本来意义。所谓杂文,它既是战斗性的文体,又是文艺性的政论,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纵观历史,杂文写作既有“投枪”、“匕首”,也有“仁丹”、“薄荷”。有的是对旧事物的讽刺、针砭,有的是对崇高事物的歌颂、褒扬。以鲁迅、邓  相似文献   

17.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上的杂文《可怕的糊涂》荣获报纸副刊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评论,它是报刊文体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征,介于文学与言论之间,具有文 学和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是一种边缘体裁,既包含文艺的因素,又包含政论的因素,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韬语),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它的形式包括杂感、杂谈、杂议、杂论、随笔等。它常以社会现  相似文献   

18.
在杂文界和新闻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杂坛骁将、杂文名家往往出身于新闻记者,而许多记者往往又是既作杂文又写新闻的“两栖人”;杂文和新闻每每又是结伴而行,像孪生兄弟一般出没于各种媒体。这种现象说明,杂文和新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有思考一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杂文是一种具有光荣战斗传统的体裁,它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时期,并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杂文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最伟大的奠基者。他的作品不仅极大地充实了杂文的内容,“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而且也无比地丰富了杂文的形式,使它成为绚丽夺目的艺术之花。认真学习鲁迅的杂文,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表现方法方面,着重探讨鲁迅杂文的成就,看看作者怎样根据战斗的、生活的要求,运用着丰富多采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杂文与新闻     
杂文,有人目之为舶来品,有人认为是国货,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国货,一时倒难说清。杂文,瞿秋自称之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说“古已有之”,文章“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著名的杂文家邓拓、夏衍、徐懋庸、林放都各有各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也不必勉强地用一个腔调地去说清。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现代中国杂文与新闻纸关系极为密切。见之于报端的杂文,以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的杂文为嚆矢。当时《浙江潮》的“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